“防肝癌 防硬化”已成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目标
核心提示:在我国每年近28万人死于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相关疾病,中国新发和死亡肝癌患者数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其中多数是因病毒性肝炎而致,因此专家一直在强调灌输一个理念:从治疗一开始并贯穿全程地把乙肝病毒控制到最低,如条件允许,开始治疗就要选用抗病毒作用强和耐药发生率低的药物,这是有效控制疾病进展的关键。
- 庄辉 肝病科主任医师
- 查看名医介绍收起名医介绍北京大学医学部
单纯一味让患者去理解抗病毒是怎么回事,不如告诉他抗病毒可以帮助防止出现肝硬化、肝癌,这对增加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来讲,效果很好。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日前在中国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十周年回顾与展望会议上说,十年来,国内已有近460万乙肝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其中有超过100万的慢性乙肝患者在接受强效低耐药药物的治疗。
但在庄辉院士看来,我国首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出台至今虽然已经整十年,首个强效低耐药药物恩替卡韦片进入中国也有十个年头,抗病毒治疗的观念和药物水平都有大幅提升,但对于超过2000万的慢性乙肝患者来说,规范抗病毒治疗仍是未来十年的首要工作。
和庄辉院士的观点一样,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翁心华教授在发言时也说,强效低耐药抗病毒治疗药物的临床使用是乙肝抗病毒治疗在中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长期抗病毒治疗成为可能,这大大坚定了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对长期抗病毒治疗的信心。
但我们必须看到的是,在我国每年近28万人死于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相关疾病,中国新发和死亡肝癌患者数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其中多数是因病毒性肝炎而致。
所以,翁心华教授和同行们一直在强调灌输一个理念:从治疗一开始并贯穿全程地把乙肝病毒控制到最低,如条件允许,开始治疗就要选用抗病毒作用强和耐药发生率低的药物,这是有效控制疾病进展的关键。
抗耐药在慢性乙肝治疗中重要性,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发布后,得以产生重要影响。
2005年12月,我国首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开始实施,首次明确并凸显了“抗病毒治疗”在慢性乙肝治疗中的基石地位。就在这一年,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公布的《中国肝炎的流行现状及其相关问题分析报告》显示,当时仅有19%的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高达73%的受调查者采用中成药及保肝降酶药物治疗。
十年来,随着“指南”在专科医生中的大力普及和推广,抗病毒治疗的地位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庄辉院士介绍,截至2008年,我国有40%慢性乙肝患者接受了抗病毒治疗,与“指南”发布前比较,增长了一倍多。
翁心华教授指出,我们已经认识到加强乙肝患者对于预防肝硬化和肝癌的教育的重要性,未来十年就要继续加强基层医生对规范抗病毒治疗的认知,2010年12月出台的修订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也强调了要谨慎选择核苷(酸)类口服抗病毒治疗药物,我们要指导医生提高低耐药性药物的使用,避免大量患者在出现并发症后再接受治疗的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