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如何防治肢体寒冷?
核心提示:如果冬天只是轻度的四肢发冷,跟自然气候有关,一般不需治疗。但如果症状比较严重,阳气不能温煦四肢,以致手脚冰凉,而且全身也感觉畏寒等其他不适。

- 周攻谋 中医科治疗师
- 查看名医介绍收起名医介绍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
冬日来临,不少人士,尤其是女性,常常感到四肢冰冷,比普通人要着衣厚一层或多层,常被嘲笑为“冷血人士”,去体检又查不出什么器质性疾病。祖国医学认为,这类人士素体多阳气虚损,气血亏虚,寒邪侵袭,阻滞经脉,阳气不能温布于肢体末端所致。如果冬天只是轻度的四肢发冷,跟自然气候有关,一般不需治疗。但如果症状比较严重,阳气不能温煦四肢,以致手脚冰凉,而且全身也感觉畏寒等其他不适。不妨试试以下方法进行调理:
1. 中药调理
当归四逆汤:当归15克,白芍15克,桂枝10克,细辛5克(后下),通草5克,炙甘草5克,大枣10枚。将上述各药入砂锅中煮沸后改用小火煮25分钟,最后5分钟加细辛,再煎熬,去渣取汁150毫升。二煎加水煮沸后改用小火煮30分钟,去渣再取汁150毫升。两煎相混,分早晚服用。适用于冬日畏寒怕冷,手足冰冷,面色虚白,舌淡苔白,脉细者。本方取自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温经散寒,活血通脉,又益气助阳。如果还伴有小便清长,大便溏泻等不适,说明脾肾阳虚,可以到药店购中成药——附子理中丸(主要成分:附子、干姜、人参、白术等),需遵医嘱口服(孕妇应慎用)。如果病情需要, 最好看中医门诊由医生辨证施治。
2. 中药泡脚
中药泡脚是改善手脚冰凉的好方法之一,俗话说“天天吃只羊,不如中药泡脚再上床”。可用中药成分:肉桂50g,吴茱萸100g,生姜150g,葱头50g,花椒50g 用法:用沙布包好以上药材,水煮10分钟,待水温下降至40℃左右,用蒸汽足浴盆浸泡30分钟,每日一次。(有高血压、心脏病、温度感觉障碍等禁忌证者勿用此法)。
3. 穴位按摩

搓擦劳宫穴:劳宫穴位于手心部,双手对搓,擦到感到手心微热。





热熨关元穴:位于腹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它是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并且能大补元阳,故名关元。关元穴具有温肾、散寒、益气的作用。操作方法同热熨神阙穴。

4.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灸就是从文字上来说,用“火”长时间(久)烤。因为艾草性纯阳,可以驱寒邪、通经络、补元阳、调正气,所以对治疗外感寒邪、阳虚内寒都有奇效。
《黄帝内经》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里也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以说,灸这种方法是中医四法(砭、针、灸、药)中最好的。艾灸常用保健穴位:百会穴、大椎穴、命门穴、神阙穴、关元穴、足三里穴、涌泉穴等,可以疏风散寒,行气活血,温补元阳等作用。
5. 食疗祛寒
驱寒第一方 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生姜羊肉汤是一首沿用了2000多年的中医名方,由汉代医圣张仲景创制,记载于医学经典《金匮要略》
备好当归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黄酒、调料适量。将羊肉洗净、切块,加入当归、生姜、八角和桂皮少许,黄酒及调料,加入清水适量,炖煮1-2小时,吃肉喝汤。
当归是中医常用的补血药,性质偏温,有活血养血补血的功效;生姜,八角、桂皮既是厨房不可缺少的调料,也是作用广泛的中药,可以温中散寒,发汗解表;羊肉是老少皆宜的美味食物,性质温热,能温中补虚。上述配方可以有效达到温补气血,补虚祛寒。
6. 常运动:手脚冰凉的人不妨经常做一些活动,慢跑、跳绳、打太极拳、爬楼梯、原地跳跃等都是有效的方法,可以促进四肢气血循环,从而让全身热起来。不建议做一些高强度大运动量的运动,大量出汗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7.饮酒:喜欢饮酒的人士,可以饮适量的米酒或红酒,也可以请专科医生开方,针对个人体质用中药泡酒,每天少量饮药酒来帮助祛寒。
8.泡澡:喜欢泡浴的人士,也可以每日泡浴或中药泡浴半个小时,祛寒效果也很不错的呵。
9.添衣帽:美丽“冻”人是不可取的。出门风比较大时,记得戴上保暖帽、围巾、手套,要特别注意腿、脚部的保暖,着厚袜或穿保暖鞋,如果下肢保暖做好了,全身就不感觉寒冷了。着衣要贴身,但不要穿太紧的衣服,因为衣服过紧会阻碍血液循环。
10.保持足够的体能:空腹或饥饿时,及时补充能量,立即用餐或吃些高能量食物,同样可以达到保暖祛寒效果。
只要注意从以上方法去调理,今年冬天你的畏寒肢冷就会离你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