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类风湿因子

(别名:血清RF)

  类风湿因子是由于感染因子(细菌、病毒等)引起体内产生的以变性IgG(一种抗体)为抗原的一种抗体,故又称抗抗体。常见的类风湿因子有I gM型、IgG型IgA型和IgE型。人体内普遍存在着类风湿因子,并起着一定的生理作用。

...[详细][收起]
目录:
基本信息 注意事项 指标结果解读 相关疾病 相关症状 检查作用 检查过程

血清类风湿因子注意事项

  不合宜人群:一般无特殊人群。

  检查前禁忌:饮食清淡和控制动物内脏菠菜等高嘌呤饮食。

  检查时要求:有时肿块部位会有点僵硬疼痛感!所以检查时要注意配合医生。

血清类风湿因子指标解读结果

正常值:
正常人血清RF滴度<1∶20(胶乳凝集试验)。
  IgG-RF<186U/ml、IgA-RF<261U/ml、IgM-RF<226U/ml(间接ELISA法)。
  亦可依据对正常人群的调查,得出总RF的临界值(双抗原夹心ELISA法)。

高于正常值:
  类风湿因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检出率很高,类风湿因子阳性支持早期RA的倾向性诊断,如对年轻女性应进行类风湿因子和风湿热间的鉴别;而对非活动期RA的诊断,需参考病史。但RF也象ANA一样,并不是类风湿因子独有的特异性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人均有50%RF阳性,在其他结缔组织病如SS、硬皮病、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老年人中均可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

低于正常值:
正常

血清类风湿因子检查作用

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临床上动态观察滴定度多少,可作为病变活动及药物治疗后疗效的评价。其他风湿性疾病如SLE阳性率为20%—25%;硬皮病与皮肌炎阳性率为10%—24%,滴定度较低。IgM类RF的含量与RA的活动性无密切关系;IgG类RF的含量与RA患者的滑膜炎、血管炎和关节外症状密切相关。I

血清类风湿因子检查过程

1.测定IgG、IgA、IgM类RF通常用ELISA间接法,即用热凝集兔IgG包被反应板微孔,加入检样后,再分别加抗人IgG、IgA、IgM酶标记抗体,使反应后再与底物呈色。

2.为防止各Ig类别RF相互干扰,酶标记抗体使用标记的抗体F(ab)2片段。

了解更多就诊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