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检验是神经系统细胞学检查的一种,常用于脑脓肿、化脓性脑膜炎、原发性阿米巴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森林脑炎、狂犬病毒脑炎、脑出血、急性播散性脊髓炎、囊虫性肌炎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详细][收起]
目录:
基本信息 注意事项 指标结果解读 相关疾病 相关症状 检查作用 检查过程
  • 检查部位: 血液血管
  • 科室: 神经内科、脑外科
  • 空腹检查:
  • 医院参考价: ¥2查看详细>>
  • 指标解读:
    正 常
    异 常
  • 相关疾病: 化脓性脑膜炎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晚期产后出血 镰状细胞病 宫颈妊娠 肠系膜淋巴结炎 [更多]
  • 相关症状: 脑膜刺激征 脑膜刺激症状 桥脑出血 丘脑出血 小脑出血 [更多]

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注意事项

  不合宜人群:手指寒冷、发绀、肿胀或发炎的患者应该避免手指采血。

  检查前禁忌:

  1、空腹时间:是指在禁食8小时后空腹采取的标本,一般是在晨起早晨前采血,这时机体物质代谢处于稳定平衡状态,能较真实地反映血液中被测物质的含量,常用于临床生化检查。

  2、有些抗癌药物可导致全血细胞减少,肝、肾功能的改变。糖皮质激素可使血糖升高。磺胺类药物可使血液中尿酸的浓度增加。抗生素会影响血检查结果,因此检查前24小时禁止使用此类药物。

  3、阿司匹林、潘生丁、肝素、华法林等药物均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故采血前一段时间不应服用此类药物。

  4、病人应避免疾走、跑步等剧烈运动,并应静坐半小时以上后再采集标本。

  检查时要求:

  1、标本采集完成放置5-10分钟后测定。

  2、若因低血糖诱发眩晕,可立即静注葡萄糖或嘱患者口服糖水即可。

  3、静脉采血后要用无菌干棉签压住伤口,此时注意力度不要过大,防止将血挤出。

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指标解读结果

正常:

  白细胞正常参考值

  新生儿 15~20×109/L

  6月~2岁 11~12×109/L

  成 人 4~10×109/L

  白细胞分类(成人,%)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5~5

  嗜碱性粒细胞 0~1

  淋巴细胞 20~40

  单核细胞 3~8

异常:
   (一)脑脓肿(pyencephalus) 急性期血象均有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可达数10×109/L。潜伏期血象可恢复正常或仅轻度的白细胞左移现象。当脓肿发展或溃破时白细胞再度升高。   (二)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 急性期血液中白细胞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占80~90%。   (三)原发性阿米巴脑膜炎(primary amoebic menigoen-cephalitis) 白细胞计数大多升高,中性粒细胞左移。   (四)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 白细胞总数增高,在(10~20)×109/L间,少数可达30×109/L以上,以中性细胞增多为主,并有左移现象。嗜酸粒细胞减少,与一般病毒感染不同。   (五)森林脑炎(forest encephalitis) 白细胞总数增高至(10~20)×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达90%。   (六)狂犬病毒脑炎(rabies viral encophaliti) 白细胞总数增高至(20~30)×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七)脑出血(cerebral hemmorrbage) 白细胞增高,超过10×109/L者占61~86.3%。据统计,(10~14)×109/L者占27%,(10~14)×109/L者占22%,超过20×109/L者占12。   (八)急性播散性脊髓炎(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 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急性脊髓炎(acutemyelitis) 急性期可见周围血象中白细胞数增加。   (九)囊虫性肌炎(cysticerosis myositis)、旋毛虫病性肌炎(trichinosis myositis) 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

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相关症状

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检查作用

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检验是神经系统细胞学检查的一种,常用于脑脓肿、化脓性脑膜炎、原发性阿米巴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森林脑炎、狂犬病毒脑炎、脑出血、急性播散性脊髓炎、囊虫性肌炎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检查过程

1.备齐用物,标本容器上贴好标签,核对无误后向患者解释以取得合作。露出患者手臂,选择静脉,于静脉穿刺部位上方约4~6cm处扎紧止血带,并嘱患者握紧拳头,使静脉充盈显露。  

2.常规消毒皮肤,待干。  

3.在穿刺部位下方,以左手拇指拉紧皮肤并固定静脉,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成15度~30度,在静脉上或旁侧刺入皮下,再沿静脉走向潜行刺入静脉,见回血后将针头略放平,稍前行固定不动,抽血至需要量时,放松止血带,嘱患者松拳,干棉签按压穿刺点,迅速拔出针头,并将患者前臂屈曲压迫片刻。  

4.卸下针头,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容器内,切勿将泡沫注入,以免溶血。容器内放有玻璃珠时应迅速摇动,以除去纤维蛋白原;如系抗凝试管,应在双手内旋转搓动,以防凝固;如系干燥试管,不应摇动;如系液体培养基,应使血液与培养液混匀,并在血液注入培养瓶前后,用火焰消毒瓶口,注意勿使瓶塞接触血液。  

5.送实验室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