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疾病百科 > 疾病症状 >放线菌病

放线菌病

(放射菌病,颊疡 )

放线菌病是怎么回事?

向您详细介绍放线菌病的病理病因,放线菌病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放线菌病病因 主要病因: 伊氏放线菌

  放线菌病疾病病因

一、病因:

  引起人类放线菌病常见的病原菌主要是放线菌属中的以色列放线菌,牛型放线菌和赖氏放线菌,还有蛛网膜菌属的丙酸蛛网菌和双歧杆菌属的艾氏双歧杆菌,放线菌属于原核微生物,具有发育良好的菌丝和孢子,但菌丝多无隔,呈单细胞结构;菌丝和孢子内未见到形态固定的细胞核,只有核质体分散在细胞质中;细胞质中无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与细菌类似(主要为肽聚糖类的化合物形成网状复合体)而与真菌显著不同,核质体的主要成分为DNA,而无真核生物染色体特有的成分-组蛋白;对溶菌酶和抗生素如青霉素敏感,而对抗真菌药物耐受,由于放线菌可产生菌丝和孢子,很象真菌,且因为它们所引起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真菌病难以鉴别,因此,按传统的习惯和临床需要,将放线菌病放入真菌病,这些病原菌为厌氧菌或微需氧,常是人体中的一个正常菌丛,特别是口腔中常可见到,如有外伤、外科手术后即可发生感染、感染后常合并细菌感染、损害由中心逐渐通过窦道,向周围蔓延,侵犯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筋膜、骨骼及内脏等处,可通过消化道和气管传播,极少数是通过血行播散。

  二、发病机制:

  放线菌小境在口腔微生物丛中立足,是通过对口腔表面特别是牙斑(dental plaque)的黏附,牙斑是覆盖在釉面由涎蛋白和糖蛋白构成的薄层,黏附是通过蛋白与蛋白的复杂立体化学反应以及植物血凝素(lectin)糖类相互作用而取得的,后者还能介导口腔放线菌与米氏链球菌血链族(Streptococcus milleru group S.sanguis)及其他口腔菌丛的细胞共聚(cellular coaggregation),后者可以部分说明何以放线菌感染常为多微生物性,以及颈面,胸和中枢神经系统(CNS)脓肿中,何以常会分离到“伴随”的口腔菌丛,“伴随”菌丛在感染中可能起协同作用,因为它能保持放线菌生长所需的低氧张力环境,细菌须通过牙感染,操作或抽吸牙感染碎屑造成的黏膜破损,进入组织,才能致病,还可通过下消化道穿孔进入腹腔,妇女则可在生殖道发生上行性感染。

  放线菌感染同时激起化脓性和伴有剧烈纤维化的肉芽肿性炎症反应,损害内常能见到浆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化脓中心周围则可出现大型巨噬细胞,胞质为泡沫样,感染发展穿越筋膜,最终形成引流窦道,特别是在盆腔和腹部感染时,损害由硫磺颗粒和引流窦道虽为典型表征,但非皆有,颗粒是细菌的砂粒样凝聚物,直径1~2mm,中心染色为嗜碱性,带有嗜酸放线,在表面以珠粒样“棒状”结束,所含磷酸钙,可能是宿主与细菌磷酸酶共同作用的产物。

分享:

相关文章

肺放线菌病病因

肺部感染从支气管炎开始,有化脓怀肉芽肿,多发性小脓肿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