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痛扎针灸穴位
核心提示:对于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等导致的坐骨神经痛,在中医上属于痹病范畴。可以选取夹脊穴和背俞穴为主进行治疗,夹脊穴位于人体背部正中线上,第1胸椎到骶椎之间,而背俞穴有12对,分别对应于人体内脏,如督脉的第1胸椎至骶椎之间的夹脊穴,可以选择大肠俞、脾俞、胃俞、肝俞、胆俞、肾俞等穴位进行治疗;心包经循行于胸腔,第1肋间隙以下可取天池穴、巨阙穴;肺主呼吸,与大肠相表里,第1肋间隙以下可取大渊穴、天府穴;胃属阳明经,第1肋间隙以下可取三阴交穴、足三里穴、丰隆穴、陷谷穴等穴位。
对于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等导致的坐骨神经痛,在中医上属于痹病范畴。可以选取夹脊穴和背俞穴为主进行治疗,夹脊穴位于人体背部正中线上,第1胸椎到骶椎之间,而背俞穴有12对,分别对应于人体内脏,如督脉的第1胸椎至骶椎之间的夹脊穴,可以选择大肠俞、脾俞、胃俞、肝俞、胆俞、肾俞等穴位进行治疗;心包经循行于胸腔,第1肋间隙以下可取天池穴、巨阙穴;肺主呼吸,与大肠相表里,第1肋间隙以下可取大渊穴、天府穴;胃属阳明经,第1肋间隙以下可取三阴交穴、足三里穴、丰隆穴、陷谷穴等穴位。

此外,还可以配合悬钟穴、承山穴、昆仑穴、申脉穴、秩边穴等穴位,具有通络止痛的作用。患者在做针灸时应前往医院由专业医生操作,以免自行盲目针灸,引起不良后果。另外,由于部分穴位存在危险配伍的情况,因此需要由专业的医师进行辨证选穴,并且针刺过程中要掌握好刺激量,不可过大,以病人能够耐受为宜,进针角度宜直不宜斜,出针宜快不宜慢,使得气感均匀,酸胀而不疼痛。一般情况下,每次留针时间约10-15分钟即可,每周进行3次的治疗,通常效果较好。
一、常用穴位
1.大肠俞:主治大肠疾病及腹部疾病,如腹痛、泄泻、痢疾、便秘、脱肛等。
2.脾俞:主治脾胃病症,如食少纳呆、腹胀吞酸、便溏泄泻、黄疸等。
3.胃俞:主治胃肠道疾病,如胃痛、呕吐、呃逆、噎膈、水肿、消渴、小儿疳积等。
4.肝俞:主治肝脏病变,如胁痛、腹胀、呕血、咯血、目赤肿痛、低热等。
5.胆俞:主治胆道系统疾病,如胁痛、口苦、寒战、高热、黄疸、癫痫、耳聋等。
6.肾俞:主治肾脏疾病,如腰痛、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等。
7.天池穴:主治伤风感冒、咳嗽、颈项强痛、癫狂痫、疟疾等。
8.大渊穴:主治急性胃肠炎、急性阑尾炎、肠梗阻、尿潴留、疝气、睾丸炎、附睾炎等。
9.天府穴: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疡、胸膜炎、乳腺炎、乳房肿块等。
10.三阴交穴:主治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带下、不孕、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
11.足三里穴:主治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肠结核、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
12.丰隆穴:主治神志病,如癫狂、失眠、惊悸、健忘、痴呆等。
13.陷谷穴:主治肠胃疾病,如腹泻、便秘、痢疾、肠鸣、肠痉挛等。
二、其他穴位
1.申脉穴:主治鼻衄、齿关风、喉痹、咽喉肿痛、失音、癫狂痫、半身不遂、小便不利、尿频、尿急、遗溺等。
2.昆仑穴:主治头痛、眩晕、视物不清、青光眼、白内障、弱视、近视远视、散光、视疲劳、视网膜脱落、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
上述穴位仅供参考,具体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