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肌炎引起的心律失常
核心提示:小儿心肌炎引起的心律失常,可能是非器质性因素导致的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也有可能是病毒侵犯心脏传导系统、心内膜或心肌本身所引起的病理性改变,如房性期前收缩、房性逸搏心律、交界区心律、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等。
小儿心肌炎引起的心律失常,可能是非器质性因素导致的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也有可能是病毒侵犯心脏传导系统、心内膜或心肌本身所引起的病理性改变,如房性期前收缩、房性逸搏心律、交界区心律、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等。

一、非器质性疾病因素
1.窦性心动过速:如果小儿出现发热、剧烈运动等情况时,可使机体代谢速度加快,从而导致心率增快,属于一种生理现象。当体温恢复正常以及停止活动后,心率也可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
2.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原因与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有关,也可能由于心肌炎反复发作所致。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突然终止的心律失常,严重者会出现低血压和休克等症状。治疗以直流电复位为主,辅以口服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腺苷、普罗帕酮、洋地黄毒苷等。
二、器质性疾病因素
1.房性期前收缩:是指异位起搏点在心房提前发生激动,是小儿比较常见的良性心律失常之一。典型症状为心悸、胸闷、乏力等,在疾病早期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转变为室性早搏。必要时需要遵医嘱使用盐酸普萘洛尔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2.房性逸搏心律:通常是由迷走神经兴奋或者急性心肌梗死等原因引起,主要表现为头晕、晕厥、恶心、呕吐等症状。治疗方面可以遵医嘱应用盐酸普萘洛尔片等药物控制心室率,并及时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3.交界区心律:又称过渡心律,通常是小儿心率由窦性向房性和室性转换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律失常,可能伴有心慌、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此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4.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一般是左束支或右束支室内存在隐匿性传导径路,当其折返通路被刺激激活时即可诱发本病。患儿可能出现明显的心慌、烦躁不安、极度虚弱的症状,甚至会因严重低血钾而死亡。一旦确诊应立即予以导泻或静脉注射氯化钾,同时遵医嘱采用胺碘酮注射液等药物进行抗凝治疗。
5.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指心房激动传导到心室受阻,出现心排出血量减少的情况,小儿可表现为疲乏、无力、头晕、昏厥等。此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等强心药进行治疗。
6.心室颤动:可能是小儿心肌炎症细胞浸润,导致心肌坏死,或者是心肌病变引发的快速且不规则的颤动波,属于一种致命性心律失常。小儿可表现为意识丧失、抽搐、面色青紫、呼吸暂停等症状。此时需尽快建立静脉通道,积极补充血容量,并遵医嘱使用碳酸氢钠注射液等药物纠正电解质紊乱。
若怀疑小儿患有心肌炎,家长应及时带其前往医院的小儿内科就诊,完善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等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