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核心提示:缺铁性贫血可能是由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铁丢失过多、铁利用障碍、遗传性血红蛋白合成异常等病因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缺铁性贫血可能是由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铁丢失过多、铁利用障碍、遗传性血红蛋白合成异常等病因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https://image.39.net/auth/w/20180428/42998.jpg)
1.铁摄入不足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元素,当身体缺乏铁时,无法有效制造足够的血红蛋白,导致红细胞减少,引起缺铁性贫血。通过补充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菠菜和豆类,或口服补铁剂可以纠正缺铁状态。
2.铁吸收障碍
由于胃酸分泌减少或消化道功能紊乱,影响了铁质的吸收,从而出现缺铁性贫血的现象。可通过服用维生素C等药物来提高铁的吸收率。
3.铁丢失过多
包括慢性失血(如痔疮出血)和急性大量失血(外伤),都可能导致铁储备快速下降,进而诱发缺铁性贫血。对于慢性失血引起的缺铁性贫血,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比如痔疮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槐角丸等药物缓解不适症状;急性大出血则需及时输血并寻找出血点进行止血处理。
4.铁利用障碍
铁利用障碍性贫血是指体内存在铁储存但不能被有效地用于血红素合成的情况。这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导致机体对铁的利用效率降低。主要通过口服铁剂进行治疗,如硫酸亚铁片、富马酸亚铁片等。
5.遗传性血红蛋白合成异常
遗传性血红蛋白合成异常属于一种先天性的溶血性贫血,主要是因为遗传因素导致血红蛋白结构异常或者合成受阻,使红细胞寿命缩短而提前破坏所引起的贫血。通常需要应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方式来进行治疗。
建议定期监测血常规以评估铁状态,还可进行血清铁蛋白检测。饮食调整后仍需关注营养均衡,避免过度节食,以免影响铁和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