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的诊断和早期干预
核心提示:小儿脑瘫是指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早期,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中枢性的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等。对于疑似患有小儿脑瘫的小儿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通过临床表现以及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并尽早开始针对性治疗。
小儿脑瘫是指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早期,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中枢性的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等。对于疑似患有小儿脑瘫的小儿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通过临床表现以及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并尽早开始针对性治疗。
![](https://image.39.net/auth/w/20240918/1836262401109004288.jpg)
一、诊断
1.临床表现:如果发现小儿出现明显的运动功能障碍,比如不会抬头、肢体僵硬或过软、不对称,或者有明显运动减少、肌张力异常等症状,则可能是小儿脑瘫的表现。此外,部分小儿还可能出现不协调、反应迟钝、智力低下、语言障碍、行为异常等情况。
2.相关检查:包括头颅影像学检查,如B超、CT、核磁共振成像(MRI)等,可以了解是否存在先天性因素所致的脑损伤;还可以做脑电图检查,以判断是否有癫痫发作的风险;同时还需要对肌肉进行肌酶谱检测,看是否出现了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从而提示可能发生了大脑缺血缺氧的情况;另外,还需结合神经内科查体,如反射测试、肌张力评估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早期干预
建议家长在确诊为小儿脑瘫之后,配合医生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家庭训练:需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家庭教师指导,针对小儿的功能缺陷进行锻炼,可促进小儿运动功能恢复,改善其运动障碍情况。
2.物理疗法: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作业治疗、感觉统合训练、运动治疗等,其中作业治疗主要是帮助小儿完成日常生活动作,如进食、穿衣、洗漱等。而感觉统合训练是通过使用适当器械,让小儿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关节肌肉活动等方式刺激各感官组织,使神经系统对这些信息作出适当的处理与组合,进而达到稳定情绪、集中注意力的目的。运动治疗则是利用运动来调节肌张力,从而改善运动障碍情况。
3.药物治疗:若存在精神症状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如利培酮片、阿立哌唑口崩片等。
4.手术治疗:部分小儿病情严重时,可通过手术矫正畸形,但手术时机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一般认为年龄越小越好。
除此之外,小儿脑瘫容易合并各种并发症,如感染、营养不良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加强护理,保证营养充足,避免加重机体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