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
核心提示: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感染和出血等,以男性为主,多数发生在15-40岁之间。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再障及慢性再障两种类型。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感染和出血等,以男性为主,多数发生在15-40岁之间。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再障及慢性再障两种类型。

一、病因
再障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病毒感染、免疫异常、长期接触放射线或苯等原因有关。这些因素可导致骨髓干细胞受损,抑制其增殖分化能力,进而使全血细胞减少。
二、症状
1.贫血:由于红细胞生成受阻,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并且随着病情发展,还会出现心悸、呼吸困难等缺氧表现。
2.出血:主要是因为血小板减少所致,患者可能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点、淤斑以及牙龈出血、鼻腔出血等。严重者还可能合并有内脏出血,如呕血、黑便等。
3.感染:由于白细胞数量减少,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病原体感染,如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常伴随有高热、寒战、咳嗽、咳痰、腹痛、腹泻等症状。
除了以上常见症状外,部分患者还可伴有骨骼疼痛、关节肿大等不适。对于确诊为再障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支持治疗等。
1.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雄激素类药物,如司坦唑醇、甲基睾丸酮等,可以刺激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环孢素A,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能够抑制T淋巴细胞对造血干细胞的损伤;抗生素类药物,如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等,用于抗炎杀菌治疗;促血小板生成药,如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能促进血小板生成;维A酸类药物,如全反式视黄醛,可用于改善巨核细胞的成熟。
2.手术治疗:若患者存在严重的并发症,如重度贫血、反复感染等情况,则需要考虑采取手术治疗措施,比如脾切除术等。
3.支持治疗:针对病情较重的患者,还需注意给予输注成分血、抗感染、止血等综合治疗,以维持生命体征平稳。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做好护理工作,避免受到外伤而引起出血不止的情况发生。同时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有利于身体尽快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