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计数

(别名:PLT)

  血小板计数,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数目。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可保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在集体正常止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血小板止血兼有机械性的堵塞伤口和生物化学性的粘附聚合作用。

...[详细][收起]
目录:
基本信息 注意事项 指标结果解读 相关疾病 相关症状 检查作用 检查过程

血小板计数注意事项

  (1)血小板计数在1天内不同时间可相差6%~10%,表现为清晨较低,午后略高;春季较低,冬季略高。

  (2)平原地区居民较低,高原地区较高;运动时偏高,休息后恢复;月经前降低,月经后升高。

  (3)静脉血比手指血偏高。

  (4)由于影响血小板计数的因素较多,一次检验较难获得准确结果,应反复计数几次,再确定有无改变。

  (5)有很多药物可导致血小板升高或降低,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使血小板升高;苯妥英钠、格鲁米特、保泰松、氯丙嗪、氯霉素、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洋地黄毒苷、磺胺类、螺内酯、可待因、他巴唑、利尿酸、氯苯那敏、链霉素、多西环素等能使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计数指标解读结果

正常值:
(100~280)×109/L
男性(108~273)×109/L
女性(148~257)×109/L
平均值19×109/L

高于正常值:
血小板增多:当>400x109/L时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x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低于正常值:
血小板减少:当<100x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消耗过度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血小板计数检查作用

1.生理变化 (1)正常人每天PLT有6%~10%的波动,一般晨间较低,午后略高;春季较低,冬季略高;平原居民较低,高原居民略高;静脉血平均值较末梢血略高。 (2)新生儿PLT较少,3个月后达成人水平。 (3)女性比男性约高9%,女性月经前PLT降低,经后逐渐上升;妊娠中晚期升高,分娩后1~2d降低。 (4)剧烈运动和饱餐后PLT升高,休息后恢复至原来水平。 (5)急性酒精中毒时可降低。 2.病理变化 (1)增多 ①持续性增多: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800×10^9/L);继发性增多: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样脾肿大;原因不明性增多:伴白细胞增多症、原发行性的嗜中性多核细胞增多症等。 ②一过性增多: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大失血、急性溶血等。 ③脾切除术后或脾肿大、脾发育不全或脾萎缩、肝硬化等。 ④多发性骨髓瘤、霍奇金病、网状细胞瘤、结核、结节性关节炎、慢性胰腺炎、创伤及某些恶性肿瘤早期。 ⑤PLT>700×10^9/L,存在感染或凝血机制的紊乱或贫血等。 (2)减少 ①生成减少,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放射病、某些药物(如抗感染治疗、防惊厥药、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等。 ②破坏过多,如免疫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脾功能亢进及体外循环等。 ③消耗过多,见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④某些病毒感染(风疹、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 ⑤PLT<60×10^9/L,存在出血或传染病的危险。 影响因素: 1.抽血后立即轻轻颠倒混匀,防止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而使计数假性降低。 2.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栓前状态使血小板易于聚集。 3.大量巨大血小板或小红细胞的存在,影响血小板的检测。 4.药物影响 (1)增加:β-受体阻断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和磷中毒均可致血小板增加。 (2)减少:β-受体兴奋剂,抗有丝分裂药、代谢拮抗药物致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计数检查过程

  静脉抽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