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血诊断详述

唾血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 如何缓解和预防?

  ①痰中带血。《素问·咳论》:“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详见咳血、嗽血、咯血等条。

  ②血随唾液而出。因不统血,肝不藏血,或肾水不足,阴虚火旺所致。脾不统血者,伴心悸怔忡,睡卧不安,饮食减少,疲乏无力,用归脾汤、七珍散等方加减。肝不藏血者,伴头痛胁痛口渴便秘,用当归龙荟丸、泻心汤等方。阴虚火旺者,伴见干口燥,心烦失眠质红,脉细数,用滋阴降火汤、麦冬养营汤等方。

  呕血

  吐血者。其血撞口而出。血出无声。呕血者。血出有声。重则其声如蛙。轻则呃逆。气不畅遂而已。同是血出口中。治与吐血无异。但吐无声。而呕有声。证既小异。而治法若不加详。安能丝丝入彀。以轻重论。则吐轻而呕重。吐则其气尚顺。呕则其气更逆也。以脏腑论。吐血其病在于。呕血其病在于肝。何以言之。盖肝木之气。主于疏泄脾土。而少阳春生之气。又寄在胃中。以升清降浊。为荣卫之转枢。故伤寒论少阳为病。有干呕呕吐不止之病。是少阳转枢不利。清气遏而不升。浊气逆而不降也。金匮呕涎沫头痛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取吴萸降肝之浊气。肝气降而呕自止。是肝木失其疏泄之常。横肆侮土。故成呕逆。主用吴茱萸。降肝之浊气。肝气不逆。则呕止矣。由此观之。可知凡呕皆属肝胆。而血又肝之所司。今见呕血之证。断以调肝为主。诸家皆言呕血出于肝。而未详其理。吾故旁引金匮伤寒。以证明之。但金匮伤寒之呕。乃杂病之呕。属于气分者也。而失血之呕。则专主血分。治法自有不同

  先干呕。然后呕血。呕血后仍发干呕者。皆少阳之逆气也。用大柴胡汤。加蒲黄丹皮桃仁当归治之。呕血既止。再服小柴胡汤。以调和荣卫。转枢表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呕自止。血自安静。而不上潮矣。然肝胆相连。胆病未有不及肝者。丹栀逍遥散。可并治之。

  但呕不吐。属少阳。呕吐兼有。属肝经。肝气善怒。其火最横。观伤寒论。肝气侮名曰纵。刺期门。肝气侮脾名曰横。刺期门。皆取刺法以泻之。则知肝气怒逆。而为呕逆。尤宜攘除肝火。不可纵敌为患。今本仲景刺法之意。变用汤药。宜当归芦荟丸。加丹皮蒲黄。凡发怒呕血。以及肝气横逆。其证恶闻人声。欲死不欲生。欲按剑杀人。及惊狂骂詈。不认亲疏。皆肝经无情之火。非此大剂不能歼除。若此时因循。延至日久。病气未衰。正气先衰。虚中挟实。不攻不愈。欲攻不堪。是犹宋用贾似道。养奸为患。至国促而始去之。晚矣。若审其病稍轻者。但须凉肝血。调胃气。则呕血自止。犀角地黄汤。加柴胡枳壳。服后血止。再服逍遥散。加阿胶牡蛎香附以收功。

  有平时呕酸呕苦。以及失血之后。常呕酸苦者。呕酸是湿热。试观夏月热汤过夜。则变为酸味。便知呕酸是湿热。呕苦是相火。胆寄相火。胆汁苦。故相火之味。能变胃津使苦。宜借用左金丸。再加血分药。以治血分为宜。盖此二药。辛苦降泄。治血药中。以为引导尤效。

  呕血止后。如肝胆火旺。血虚烦躁。颊赤口渴。胸胁刺痛。发热盗汗。魂梦不安。此乃相火内炽。欲作骨蒸痨瘵。宜柴胡清骨散以治之。如兼咳嗽间作痒。乃肝肺之气不相调协。宜用四逆散。香苏引。再加杏仁枳壳枯芩知母当归白芍治之。如咽喉中常若有气哽塞。善哕气打呃者。乃肝与心之气不畅故也。香苏饮。加柴胡薄荷射干牛蒡子尖贝当归旋复花治之。逍遥散尤为治肝经之要药。加减得宜。皆能应手而取效也。呕虽属于肝胆。然亦未有不关胃府者也。胃气逆上。治法已详吐血门。今并为医者补言之。凡血证带呕者。但治其血。血止而呕自止。凡呕证带血者。有如回食病。呕后见血水。此胃逆血枯。难治之证。大半夏汤。麦门冬汤治之。玉女煎。加蒲黄麻仁亦效。四物汤。加甘草寸冬枳壳茯苓藕汁萝卜汁生姜荆竹油。皆清利胃气。养血止呕之药。

  此篇论血。单以呕血论。然失血证。未有单见一证。而不兼见诸证者。今欲详其条目。不得不分门立说。至于用方。则须参考诸证而变化之。若拘守一门。以求方治。岂不胶柱鼓瑟。

  咯血

  咯血者。痰带血丝也。昔人谓咯血出于心。谓心主血脉。咯出血丝。象血脉之形故也。又谓咯血出于肾。盖肾主五液。虚火上升。则水液泛上。凝而为痰。然第吐痰已也。而何以又带血丝哉。盖肾气下行。则水出膀胱。今肾经之气不化于膀胱。而反载膀胱之水上行为痰。膀胱者。胞之室。膀胱之水。随火上沸。引动胞血随之而上。是水病兼病血也。观女人先发水肿。然后断经者。名曰水分。是水病而连累胞血之一证。又观伤寒论。热结膀胱。其血自下。夫热结膀胱。是水病也。而即能惹动胞中之血。从小便而下。又水病兼动胞血之一证也。据此。可知水泛为痰。而亦能牵引胞血矣。古法但谓咯血出于肾。而未能发明。致庸劣者竟谓其血出于肾脏。非也。所谓咯血出于肾者。乃肾气不化于膀胱。水沸为痰。而惹动胞血之谓也。此论从古未经道及。而予从伤寒悟出。千虑一得。不容自秘。医者知此。则可知治咯之法。并可知治痰之原矣。仲景猪苓汤。化膀胱之水。而兼滋其血。最为合法。再加丹皮蒲黄。以清血分。凡痰之原血之本。此方兼到。或用地黄汤。加旋复花五味天冬寸冬蒲黄。火甚者。用大补阴丸。加海粉牛膝云苓丹皮蛤蚧。凡此数方。皆主利痰立法。是就肾主咯血之说。以出治也。肾水化于膀胱。故泻膀胱。即是泻肾。膀胱与血室同居一地。膀胱之水不泛。则自不动血室之血矣。数方皆治膀胱。兼治血室。故效。

  夫痰为肾之所主。血实心之所主也。况水火互根。肾病及心。心病亦及肾。其有心经火旺。血脉不得安静。因而带出血丝。咳逆咽痛者。导赤饮。加黄连丹皮血余蒲黄天冬寸冬尖贝茯苓治之。地骨皮散。加茯苓射干旋复花牛膝。太平丸亦治之。以上数方。皆就咯血出于心之说以立法。心主血脉。部居胸中。与肺为近。肺气咳逆。犹易牵动心部之血。故痰咳者。往往带出血丝。治血丝以心为主。肺为水之上源。水不清而凝为痰。痰不降而牵动血。治肺之痰。又是治咯血捷法。盖痰血之来。虽由心肾。而无不关于肺者也。太平丸为治肺通剂。紫菀散。保和汤。皆善能涤除肺痰。补泻兼到。另参咳血唾血门。可尽其治。

  治肺气内伤,邪热熏积,咳唾有血。紫菀散方。

  紫菀(去苗土) 款冬花 当归(切,焙) 桂(去粗皮) 芎 五味子(炒) 附子(炮裂,去皮脐) 细辛(去苗叶) 贝母(去心) 柏叶(炒) 白术 甘草(炙,锉) 生干地黄(焙)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各一两)

  上一十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蜜汤调下,日三服,不拘时。

  治肺伤唾血。羊肺汤方。

  钟乳粉三两 半夏(生姜同捣作饼,曝干半两) 桂(去粗皮) 白石英(碎) 射干 桃仁(汤浸去双仁、皮尖,炒) 贝母(去心) 陈橘皮(去白,焙) 百部(切) 五味子(炒)款冬花甘草(炙,锉)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各一两)

  上一十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先用水二盏,煮羊肺一两,至一盏,去肺入药末,煎取七分,去滓温服,日三夜一。

  治心肺有热,唾血不止。石膏汤方。

  石膏二两(碎) 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 麻黄(去根节) 五味子(炒一两)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各一两 半夏(生姜汁制,曝干半两) 小麦(洗二合)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日午、夜卧温服。

  治肺伤唾血。前胡汤方。

  前胡(去芦头二两) 小麦 茅根(锉) 麦门冬(去心,焙) 麻黄(去根节) 石膏(碎)甘草(炙,锉各一两)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汁、生地黄汁各半合,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治忧恚气逆,肝气不足,唾血不止。矾石丸方。

  矾石(熬令汁枯) 生干地黄(焙) 干姜(炮裂) 桂(去粗皮) 皂荚(炙,剖去皮并子)桔梗(锉,炒) 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两)

  上七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水下,日三。

  治恚怒伤肝,唾血烦满,胁下痛。阿胶散方。

  阿胶(炙令燥二两) 甘草(炙,锉一两)

  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入生地黄汁二合,煎至七分,和滓温服,不拘时。

  治肺热唾血。白前汤方。

  白前 桑根白皮(锉) 桔梗(锉,炒二两) 甘草(炙,锉一两)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治肺肝内伤,卒唾血。生地黄饮方。

  生地黄(二十两捣绞取汁) 阿胶(二两每片如两指大)

  上二味,每以胶一片,入地黄汁一盏内,饭甑蒸之,取出放温。旋服。

  治忧恚伤肝唾血,胸胁疼痛。地黄煎方。

  生地黄汁(五升)

  上一味,于银石器内,慢火煎至三升,入白蜜一盏,酒一盏,再煎至三升,每食后温服半盏。

  治唾血不止。蒲黄散方。

  蒲黄(一两)

  上一味,研细。每服三钱匕,冷水调下,不拘时候。

了解更多就诊知识>>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