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型人格障碍诊断详述

分裂型人格障碍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 如何缓解和预防?

  1:临床表现

  A:在社交关系中感到孤独和不适,与亲友在一起感到很不舒服,很少动感情,而且还有知觉或者认知歪曲以及古怪的行为,起自成年早期,前后过程多种多样,符合以上五项以上

  1:牵连观念(未达关系妄想程度)

  2:与其文化背景不相一致却影响其行为的古怪想法或魔术思想(如:迷信,特异功能,心灵传感或者第六感受,对于儿童或者青少年,表现为怪异的幻想或者整日沉湎的想法)

  3:不同寻常的知觉或者身体幻觉

  4:古怪的(比如:含糊的,琐碎的,隐喻的,过分推敲的或者刻板的)言语

  5:猜疑或者偏执观念

  6:感情不适合或者受限制

  7:古怪的行为或者表现

  8:除一级亲属以外,没有亲密的或者知心的朋友

  9:过分的社会焦虑,往往伴有偏执性的害怕感,但没有对自己错误的判断

  B:并非发生于精神分裂症 ,伴有精神病性表现的心境障碍,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或者某种普遍性发育障碍。

  1.神经症 在欧洲,特别是德国和联合王国的精神病学家,认为人格障碍与神经症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强调“诊断为神经症的人,我们完全可以找到病态人格的特征,而在病态人格的人,也可发现神经症的特征。”“神经症的症状和病态人格的行为都可认为一种反应,一方面取决于素质的倾向,另一方面取决于环境中压力”;“从理论上无法把所谓病态人格与所谓神经症人格区分开来”。Tolle (1996)指出“人格障碍可表现出大量的神经症性反应,许多神经症病人也具有人格障碍。在人格障碍与神经症之间没有一个截然分明的界线”。所谓“神经症人格”是来自心理分析理论,霍妮认为神经症患者是指那些行为、情感、心态、思维方式都不正常的人,他们在剧烈的竞争中充满焦虑以及为对抗焦虑而建立起来的防御机制,这就是神经症人格。Jasper认为神经症症状是不正常人格的人对应激所发生的反应,即在寻常情况仅表现为行为(人格)不正常,而在遭遇应激时发生神经症反应,表现神经症症状。“性格神经症”是指那些与神经症病因相似的人格,其患者可以没有神经症症状。Freud推测决定人格发展过程的因素,就是神经症发生的原因。Kolb(1973)指出每一种神经症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结构,这种性格结构通常称之为性格神经症。目前认为,人格障碍与神经症间关系虽然密切,即人格障碍有助于神经症的发生,神经症也有助于人格障碍的形成,而且二者共患的机会较高,但在本质上二者属于不同的疾病范畴。人格障碍和神经症的区别在于大多数神经症是在人格已形成才发展起来的,即具有病程特点,而人格障碍是由早年即开始的持续一生的。神经症病人适应环境能力尚好,而人格障碍则有明显社会适应障碍。临床上可见癔症表演型人格障碍,强迫性神经症与强迫型人格障碍并存。

  2.躁狂抑郁症 轻型躁狂症可以主要表现易激动,好挑剔,惹是生非,与人争执,爱管闲事,无理取闹,攻击或侵犯周围等行为障碍,如果既往史不详,有时可能被误诊为人格障碍。躁狂症轻型或不典型的病例虽然可能有类似人格障碍的表现,但仔细观察可发现情感高涨、兴奋性强、言语增多等症状,结合病程及既往性格特征不难区别。

  3.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早期或缓解不全病例易与人格障碍混淆,需注意鉴别。精神分裂症早期可表现为人格和行为改变,如劳动纪律松弛,情绪不稳定,易与人争吵,对家人态度恶劣,责任心差,学习和工作效率下降等。Hoch和Donaif(1955)曾提出“假性病态人格型精神分裂症”的概念,临床特征为反复发生与社会要求不相适应的越轨行为,如犯罪或性变态等,这些早期或假性病态人格型病例如果仔细检查,可发现不适当的情感和行为以及不固定的妄想观念。

  精神分裂症缓解不全可遗留人格缺陷,如缺乏既往精神病史(或表现轻症未被注意)则区别往往比较困难,可结合既往个性特征及家族史等加以诊断。精神分裂症缓解不全的病例,除表现人格改变外,情感、思维、意志等方面也有障碍,他们往往缺乏自发性和自然性,这是人格障碍所具备的。

  轻型或处于静止状态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可误诊为偏执型人格障碍,但后者主要表现在过分敏感的基础上对日常事物和人际关系的误解,从而产生一定的牵连观念,但一般不发生幻觉、妄想,可与精神分裂症进行区别。

  4.人格改变(personality changes) 人格障碍需与脑器质性疾病(脑动脉硬化症、老年性痴呆脑炎多发性硬化症)所引起的人格改变又称假性病态人格进行鉴别。脑器质性疾病患者大多有脑功能(包括智能)障碍和神经系统体征,结合脑电图,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辅助检查,鉴别并不困难。

  5.偏执性人格障碍鉴别诊断 偏执性人格障碍不存在幻觉、妄想及其他精神病性症状,因而与偏执性精神病和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不难区别。偏执性人格障碍缺乏长时期反社会行为,借此可区别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此型无自我伤害行为,也无不稳定特征,可以与边缘型加以鉴别。偏执型人格障碍似乎与偏执狂,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包括晚发性妄想痴呆)有关。ΠonoB(1961)曾观察到由偏执型人格发展为偏执狂的病例。晚发性妄想痴呆患者约半数(45%)病前具有偏执型人格特点。关于偏执型人格障碍与这两种疾病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经过是漫长的,有的终生如此,有的可能是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前奏。随着年龄增长,人格趋向成熟或应激减少,偏执型特征大多缓和。此类人与偏执性精神病不难区别,前者缺乏固定的妄想。偏执型人格不存在幻觉和妄想可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鉴别。

  6.反社会性人格障碍鉴别诊断 首先要排除脑器质性疾病、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所伴随的人格改变,如果仔细了解了病史,是较容易区分的。此外,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虽然经常发生违纪行为,但与一般犯罪是有区别的,尽管二者对所犯罪行均负有完全责任能力,司法精神科医生和司法工作者应区分反社会人格犯罪和不法分子作案:①一般犯罪者往往有计划和有预谋地达成犯罪,反社会人格多不能;②犯罪者违法目的明显,反社会人格多受情感冲动支配,犯罪动机较模糊;③犯罪者在使他人受害时作案手法隐蔽和狡诈,企图逃避罪责,反社会人格害人害己,而对自己的危害尤大;④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较少造成凶杀或其他严重案件以致判处极刑;⑤一般罪犯的人格固然是有缺陷的,但未达到人格障碍程度,而反社会人格则在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沉重的影响,反映在生活的各个侧面出现持续和长期的行为障碍。

  7.冲动型人格障碍鉴别诊断 主要是与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作鉴别,后者除了有冲动性这一特点外,往往还有对人冷酷无情及常常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8.焦虑性人格障碍鉴别诊断 与社交恐惧症鉴别。焦虑性人格障碍患者以持久、广泛的紧张及忧虑体验为特征。尽管患者也常有回避社交的行为,但无恐惧性回避。

  9.依赖型人格障碍鉴别诊断 有学者认为这一类型提出似乎也是出于社会制度对妇女的偏见,不宜列为人格障碍的一种类型(Gelder,1983)。其诊断要点是这类患者缺乏自信,不能独立活动,感到自己笨拙,且情愿把自己处于从属地位。鉴别诊断时需要注意的是,在男权社会中,妇女多处于从属地位,但并非出于其本愿。

  人格障碍一旦形成不易矫正,故应贯彻预防原则,从幼儿开始教育,强调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具有健全理想的人格,能够良好的适应社会生活,保持内心的和谐和人格的完整,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一。弗洛姆曾说“人生的主要使命是自我成长,成为与潜能相符的人,人生奋斗目标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自己的人格”。为塑造青少年的健康人格,我们必须从幼年抓起,用以引导,教化,培养,塑造青少年的健康人格。中国青少年的理想人格特征应为:

  1.具有积极健康的主体意识,能自我尊重,且有能力感。它表现为以积极的态度认识自我的存在并接受和尊重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有信心。还肯定自我的特殊,“我之所以为我”,并强调自我实现,肯定自我价值。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对于个人的人格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对那些主体意识淡薄,对自己缺乏尊重,对他人也缺乏尊重的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培养更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就曾指出“积极的自我观念为我们正确对待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有利条件,它是形成伟大的人格力量的基础”。

  2.正确了解认识评估自己,并能自我承认和接受这种评价。也就是奉行自我认可的原则,不抬高夸大自我——自以为了不起,老子天下第一;也不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过分贬低自己,而是实事求是的客观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义。他们承认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同时又承认自己的不利条件和限制因素。它是一个人自卑,自信,自负三者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在此基础上,社会,家长能更清楚的了解青少年,青少年更能看清和认识自己,以便能更好地朝着确定的方向去实现自我。

  3.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要求青少年成为“自己的主人”,能独立自主的认识处理事情,具有较强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才能,“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计这些关系,去选择个人成长的目标,独立地自由地塑造自己的人格”(武斌《现代中国人----从现在走向未来》第329页)。能通过积极的主体的活动,把各种影响“内化”为自己的心理意识,并通过细致的鉴别吸收,最大限度的利用自己所接受的东西,开发自我能力与潜能,展示自我优点,用大无畏的创造精神去塑造新的自我,开创新的生活。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积极健康的主体意识,能自我尊重,且有能力感;能正确了解认识评估自己,并能自我承认和接受这种评价,这3个特征的具备,对培养和形成青少年健康的人格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态度,能充分接受大量信息。这种开放不仅是对自身经验体会的开放,而且是对新的观察方法,新的存在方式,新的思想和概念的开放;不仅是对现实社会的开放,也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开放,而且还是对外国先进文化的开放。青少年必须对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等,以积极的态度加以吸收,并将其整合融化为自我信息,同时,青少年又必须能把这些经验体会及各类信息在现实生活中灵活地加以利用。

  5.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人是在不断地适应中完善成长的。适应现实就意味着你能跟上时代的节奏,与时代的各种因素相和谐,就意味着你可以完好的保持自己的角色并努力去实现自我。同时,社会生活还在一如既往的发生变化,青少年还必须具有敏锐的应变能力,以适应新的变化,能与变化的世界保持和谐的节拍。

  6.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和人际关系。这些交际包括现实生活的亲身交际和有虚拟意味的网络交际。21世纪是信息和科技的社会,较强的交际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获取丰富的信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由此才能更全面完好的塑造自我和实现自我。同时较强的交际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人们追求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寄托的需要,并且还是青少年培养健康人格心理的需要。

  7.在关注自我的同时,关注社会生活,自然和他人,有较强的爱心和同情心,对人类怀有一种很深的认同,同情和爱的感情。他们强调自我而不失对社会,自然和他人的关怀,明确人是社会的人,人不仅仅为自己活着。他们能理解人,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兴趣爱好广泛,交往频繁,对社会生活抱一种比较积极的入世态度。这个特征是对“自我为中心”的反省,拓展与开放,它将人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让人心怀世界,心怀天下。

  8.不迷信自我,不迷信权威,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能较理智的分析问题,不感情用事,能接受不同的观点,能接受科学客观正确的意见和建议。他们信赖自我经验,能坚守自我深思熟虑后的选择判断,对权威不盲从,有时甚至持怀疑态度。他们已初步形成自己的是非曲直观,对自己认为非正当的规范不盲目遵从。这个特征是对人格崇拜,偶像崇拜,尤其是对明星崇拜与自我崇拜反思后所确定的一种主体自我回归。

  9.探寻精神生活,不过分看重物质利益。在世界日愈市场化的21世纪,人们追求经济效益,追求物质享受和感观刺激,对物的顶礼膜拜造成了某些人追求的表层化和浅层化。看重物质的同时,探寻精神的憩居点,是对商业社会把人们的全部活动简化为生产和消费过程,把人们的追求导向单极方向的反思及对新价值确定的努力。这种人格追寻人更高层次的需求,对物质享受和虚荣不十分关心,其价值追求多样化,并且在努力寻找某种大于个人的意义和目的,希望能过一种内心和谐宁静的生活。

  10.思路开阔,关注的空间地域,范围及点扩大,不局限于个人,集团,家国,而扩大到了整个社会生活,自然世界,把地球当作人类共同的家园而加以关爱。这个特征同第7个特征相结合,更进一步拓宽了人们的视野,让人心胸更加广阔。

  11.初步掌握成人所具备的较强的知识面和信息量,掌握有关的工作技能,并且有承认义务的责任心和对工作的献身精神。

  12.面向未来,一往无前的态度,能有所侧重的看待过去,现在与未来。他们承继过去,看重现实,放未来。他们能明确地意识到生活是不断前进的,追求的方向应该适宜未来的目标和任务,并用未来的希望激励和引导现实的生活。

  当然,并不是这些人格特征每个青少年都完全具备,但可以此为目标不断的自我塑造去努力和升华。来完善、健全适宜自己的健康人格。健康人格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我们以什么样的标准判定健康人格,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达到健康人格,取决于个人的选择。社会,学校,家庭应针对青少年群体和个体的不同特征与实际情况,引导青少年参照健康人格模式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地选择变通确立适合于自己(群体或个体)的人格模式,并通过自我塑造和社会培养相结合来升华青少年理想健康人格。

了解更多就诊知识>>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