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嗜酸细胞增生症(唾液腺瘤样病变的临床病理)

德国病理学家Hurthle于1894年首先描述了正常犬甲状腺含有嗜酸细胞。Schaffer在1897年对嗜酸细胞也有描述。Hamperl于1931年对嗜酸细胞进行了详细描述并首次应用嗜酸细胞(oncocyte)一词。嗜酸细胞一词来自于希腊单词“onkousthai”,含义是“增大”(to swell)或“变大”(to become larger)。Tandler等在1964年用电子显微镜发现嗜酸细胞通常含大量的线粒体。 嗜酸细胞的大小是正常腺泡细胞的1~2倍,含丰富的嗜酸性颗粒状胞质和位于细胞中心的浓染的细胞核。通...

中文名称 :【图】嗜酸细胞增生症(唾液腺瘤样病变的临床病理)
所属部位 :
所属科室 :口腔

目录

1、病理学

WHO在1991年的唾液腺肿瘤分类中将其分类在唾液腺的瘤样病变中,称之为嗜酸细胞增生症(oncocytosis),其中包括弥漫性嗜酸细胞增生症(diffuse oncocytosis)和局灶性腺瘤样嗜酸细胞增生(focal adenomatous oncocytic hyperplasia)。大多数嗜酸细胞病变发生在腮腺,下颌下腺和小唾液腺少见。


弥漫性嗜酸细胞增生症

弥漫性嗜酸细胞增生症(diffuse oncocytosis,diffuse hyperplastic oncocytosis)是特别罕见的腮腺非肿瘤性病变,在德国汉堡的7000例唾液腺病例中只有2例。已报道的病例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7. 4岁。表现为腮腺的无痛性增大,病史4个月至25年。光学显微镜下,腺小叶全部的腺泡细胞和导管上皮均发生了嗜酸细胞化生(图7-322)。可以是双侧的,可见亮细胞和暗细胞,发生在年长者,可能伴有脂肪浸润和腺泡萎缩。半薄切片中在典型的嗜酸细胞邻近为转化的嗜酸细胞性透明的基底细胞。电子显微镜下,嗜酸细胞的胞质内含大量的线粒体,这些线粒体始终是肿胀的,常有线粒体嵴的溶解,含有嗜锇颗粒。导管的嗜酸细胞的特点是有分散的张力细丝,而嗜酸性肌上皮细胞有细胞外周的肌微丝。血管内皮细胞有水肿。自主神经系统的终末轴突有超微结构的变化。

图7-322 弥漫性嗜酸细胞增生症:整个腺小叶均发生嗜酸细胞变


局灶性腺瘤样嗜酸细胞增生

局灶性腺瘤样嗜酸细胞增生(focal adenomatous oncocytic hyperplasia)较弥漫性嗜酸细胞增生症多见。也称为多灶性结节状嗜酸细胞增生(multifocal nodular oncocytic hyperplasia,MNOH),罕见,占腮腺病变的0. 1%以下。临床上可有腮腺区肿胀和疼痛。多结节病变的大小在0. 1~1. 0cm。特点是出现多个嗜酸细胞性结节,随小叶分布。结节的边缘可以嵌入周围正常的腺实质(图7-323)。结节出现在腮腺内淋巴结门部时,会给人一种转移性扩散的假象。部分或全部的嗜酸细胞可以有透明的胞质,有人称之为透明细胞嗜酸细胞增生症(clear cell oncocytosis) (图7-324)。MNOH可伴发嗜酸细胞瘤,嗜酸细胞瘤与大的增生性嗜酸细胞结节的鉴别可能很困难或者是不可能的。

图7-323 局灶性腺瘤样嗜酸细胞增生:腺体组织中出现多个嗜酸细胞结节


图7-324 局灶性腺瘤样嗜酸细胞增生:部分嗜酸细胞的胞质透明


导管嗜酸细胞增生症(ductal oncocytosis)在小唾液腺特别是喉部小唾液腺可有广泛的导管嗜酸细胞增生症伴导管扩张。口腔较少见,可发生在口底。临床上通常为小而无痛的肿物。镜下为单叶或多叶的导管扩张,导管衬覆细胞学上温和的嗜酸细胞和柱状上皮。可以有腔内的乳头状生长。病变无包膜并且可以为多灶性。间质常常有炎症成分,可导致病变呈Warthin样表现(图7-325)。

图7-325 导管嗜酸细胞增生症:导管嗜酸细胞增生症伴导管扩张


【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组织化学研究显示,嗜酸细胞含磷乌酸苏木素阳性颗粒(孵育48小时而不是常规过夜),代表致密的线粒体。过氧化物氧化蛋白(peroxiredoxin,Prx)在嗜酸细胞表达增强。嗜酸细胞胞质内颗粒也可以用抗线粒体抗体显示。电子显微镜下见胞质内大量拥挤的线粒体。

2、鉴别诊断

弥漫性嗜酸细胞增生症应与唾液腺症鉴别,唾液腺症属于涉及腺泡细胞分泌紊乱的自主神经病。还应与嗜酸细胞肿瘤、Warthin瘤鉴别。


多灶性嗜酸细胞腺瘤样增生与其他嗜酸细胞病变的鉴别可依据嗜酸细胞的数量。前者只是少数嗜酸细胞的聚集,细胞团外无包膜。多灶性嗜酸细胞腺瘤样增生的细胞与Warthin瘤的细胞相似,也可以形成囊腔,但后者有明显的淋巴样组织并且有淋巴滤泡形成,腔内常常有乳头状突起,而且有包膜。


嗜酸细胞增生和肿瘤间的区别还是有许多争论。有些作者认为嗜酸细胞瘤不是真正的肿瘤,而是被包绕的嗜酸细胞增生;也有许多人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嗜酸细胞瘤和结节性嗜酸细胞增生是2个不同的病理学实体。Palmer等复习了26例嗜酸细胞病变,发现多灶性结节性嗜酸细胞增生与嗜酸细胞瘤同时存在的病例的年龄较单纯的局灶性腺瘤样嗜酸细胞增生大(65∶42),支持结节性增生至肿瘤变的过程。Brandwein和Huvos写到,嗜酸细胞瘤在结节性嗜酸细胞增生的基础上发生与甲状腺瘤在腺瘤样甲状腺肿的基础上发生是一样的。多数作者同意,增生性的嗜酸细胞结节与嗜酸细胞的肿瘤性结节的镜下区别主要根据是否有明确的纤维包膜包绕肿瘤结节,至少是部分包膜将肿瘤与周围组织分隔。增生性嗜酸细胞结节通常没有这个包膜,外形不规则,与周围组织混合。它们随小叶分布,不构成独立的叶。而且腮腺的嗜酸细胞瘤在临床上容易发现,直径为1~7cm,比大多数多灶性结节性嗜酸细胞增生的结节大得多。

3、治疗

良性病变,可切除治疗。增生的浅叶切除复发不多见。复发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多结节病变的切除不彻底。无恶变和转移的威胁。对放疗不敏感,并且有诱发恶变的可能。

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