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疾病百科 > 疾病症状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

(承霤病,胡勒综合征,软骨-骨营养不良,粘多糖病Ⅰ型,粘多糖增多症Ⅰ型,粘多糖贮积病Ⅰ型)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是怎么回事?

向您详细介绍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的病理病因,黏多糖贮积症Ⅰ型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病因 主要病因: 遗传

  一、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二、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制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基本缺陷是溶酶体a-L-艾杜糖醛酸酶缺乏,基因定位在22~22q11,从而使黏多糖分解发生障碍,体内各种组织细胞内有分解不全的黏多糖沉积,并随尿排出体外。从尿中排出的2种黏多糖是硫酸皮肤素和硫酸乙酰肝素,二者在多糖侧链上都有艾杜糖醛酸。

  病理:本型的病理改变几乎可涉及到体内的每个器官和组织,其中最严重的改变见于脑、心、肝、脾。脑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软脑膜变厚,呈乳样浑浊。心脏肥大,心包、心内膜、腱索、瓣膜都有片状或结节状肥厚。冠状动脉呈白色索状,可被内膜沉积所阻塞,或呈管腔狭窄。肝脾肿大变硬,外观呈灰色。

  镜下可见在许多组织内都有肿胀的大细胞,内有大量黏多糖沉积,称为Hurler细胞或气球样细胞。这种细胞可能属于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或其他细胞,见于心瓣膜、血管、脑膜、角膜、肌腱和骨膜等组织。由于黏多糖溶解于福尔马林,故用PAS染色时,黏多糖沉积溶解。肝实质细胞、库普弗细胞、脾和淋巴结的网状细胞、内分泌腺的上皮细胞、软骨细胞、骨细胞和视网膜细胞等,也有黏多糖沉积,可使细胞呈空泡状,与Hurler细胞相似。用组织化学方法分析细胞沉积物证明是黏多糖。电镜研究提示异常细胞内沉积物是在溶酶体内。

  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肿胀,内有脂样沉积物,其组织化学特点与神经节苷脂相同。电镜检查可见神经元内沉积物常聚结或为分层结构,称斑马小体,与神经节苷脂病时的膜状胞浆小体很相近。

分享:

医院医生更多

  • 上海九龙医院
  • 上海男科医院 上海专业男科
  • 张俊峰主治医师

    科室:男科

    擅长:阳痿,早泄,包皮包茎,不射精等性功能障碍疾病和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精囊炎,男性不育等泌尿生殖科疑难杂症的治疗。

  • 上海宏康医院
  • 胎记 疤痕 血管瘤 专科医院
  • 肖萍主治医师

    科室:胎记

    擅长:采用多种技术联合治疗各类疑难胎记和疤痕,并以无创、不复发,深受患者推崇。

  • 杨春梅执业医师

    科室:胎记

    擅长:采用多技术联合体系治疗各种皮肤色素性胎记和血管性胎记以及各类烧烫伤疑难重度疤痕,临床效果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