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第Ⅲ因子有效性试验

  血小板第3因子(PF3)是血小板膜的磷脂成分,它为因子Ⅸa、Ⅷa和Ca2+以及因子Ⅹa、Ⅴa和Ca2+提供磷脂活化表面。测定血小板参与凝血过程的方法称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测定(PF3aT)。

...[详细][收起]
目录:
基本信息 注意事项 指标结果解读 相关疾病 相关症状 检查作用 检查过程

血小板第Ⅲ因子有效性试验注意事项

  (1)血液与抗凝剂混合后应立即离心。

  (2)PRP调至(200~250)×109/L,PPP调至(10~20)×109/L为宜。

  (3)血小板悬液内(PRP和PPP)不能混有红细胞。

  (4)判断实验终点时,要严格掌握出现纤维蛋白丝为准。

血小板第Ⅲ因子有效性试验指标解读结果

正常值:
  第1组的结果比第2组延长不超过5s(若大于5s作为PF3aT减低);第3组与第4组为对照。

高于正常值:
暂无相关资料

低于正常值:
  PF3aT减低:先天性和获得性血小板第3因子缺陷症,获得性者见于肝硬化、尿毒症、骨髓增生综合征、异常蛋白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小板减少症、药物等。血小板无力症时PF3aT也减低。

血小板第Ⅲ因子有效性试验相关疾病

血小板第Ⅲ因子有效性试验相关症状

血小板第Ⅲ因子有效性试验检查作用

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测定,也称血小板凝血活性测定。血小板第3因子是血小板膜的磷脂成分之一,是血小板参与凝血过程的重要因子。它的有效性下降,将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延长:见于先天性第3因子缺乏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无力症、肝硬化、尿毒症、骨髓增生症、多发性骨髓瘤、巨蛋白血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先天性贫血异常蛋白血症、血小板减少症、药物影响等。

血小板第Ⅲ因子有效性试验检查过程

(1)骨髓取材:取材部位有胸骨、棘突、髂骨前嵴或后嵴等。两岁以内小孩最好用胫骨,成人常取髂后上棘,此部位穿刺方便,病人也易接受。穿刺前要求严格消毒,杜绝细菌感染,除穿刺室紫外线消毒和皮肤消毒外,还应注意穿刺包和手套消毒时间有否过期。戴手套要熟练,避免手套接触未消毒物品。穿刺针进入髓腔时常有脱空感,吸取前针筒内应留有1ml左右的空隙,否则髓液很快进入针筒空隙而无法取出。针筒内若有水份也要用消毒纱布擦干,以免溶解细胞。吸液量一般控制在0.2ml左右,因吸量过多,易被外周血稀释。部分病人干抽或吸出量太少时,不要将针头立即拔出,可边抽边调节针头深浅,或边抽边缓慢外移针头,最后将针头内可能残留的髓液尽量推出、制片,以减少病人痛苦。

(2)涂片:骨髓取出后应立即注在一块斜放的玻片上,使多余的外周血自然下流,用推片刮取上部较多小粒的髓液在另一干净玻片上推片。玻片最好事先经稀硝酸液浸泡后用水冲洗,然后用蒸馏水浸泡,应避免用铁锈的烤箱烘烤或用铁丝筐盛放,以减少由铁剂污染而造成的铁染色假阳性。同时,做过细菌检查的玻片,最好不要再用于骨髓片检查。

(3)染色:选两块小粒较多、厚薄均匀的骨髓片,自然干燥后在较厚的头端髓膜上写上病人姓名、日期及“BM”标记。加瑞氏染色液8~12滴,用吸球吹吸并使其布满整张涂片,约半分钟后加姬姆萨稀释液5~10滴,再用吸球吹吸气,使两液充分混匀,若有金黄色油膜出现,染色效果更佳。染色时间一般为10~20min,夏天可缩短些、冬天则可延长些。冲洗时应平放玻片让流水缓慢冲洗。另外,因手拿玻片处可能会有染料残留,应更换手拿位置再予冲洗。染色太淡的涂片,可用姬姆萨稀释液复染3min;着色太深时,可用瑞氏染液滴加于涂片上,立即冲洗即可。各实验室最好能摸索出自己的染色经验,尽量做到一次性染色成功。没有姬姆萨染液的单位,可用蒸馏水加少量天青(或美蓝)代替,但染色效果没有前者好。染好的涂片要自然干燥,切忌加热烘干,否则细胞退色而影响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