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

我国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搜集全球死亡数据,前三名致死单一疾病分别是艾滋病、结核和疟疾,尽管几乎所有的疾病所造成的死亡案例皆逐步减少,但死于艾滋病者却以四倍增长,而百日咳、小儿麻痹、白喉、麻疹和破伤风等儿童疾病的死亡数更是以数倍增长,此外儿童也在腹泻、下呼吸道感染中占很大的百分比。

传播的基本环节

  病原体从已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传入易感者而形成新的传染的全部过程。传染病得以在某一人群中发生和传播,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1、 传染源

  传染源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患者无疑是重要的传染源,但在大多数传染病中,显性感染(即出现症状的患者)只占受感染者的一小部分,隐性感染者与病原携带者在一些传染病中会成为重要的传染源。病原体在传染源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其他组织中生存、繁殖,并且能够通过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生物媒介(如蚊、蝇、虱等)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给健康人。

  病程的各个时期,病人的传染源作用不同,这主要与病种、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和病人与周围人群接触的程度及频率有关。如多数传染病病人在有临床症状时能排出大量病原体,威胁周围人群,是重要的传染源。但有些病人如百日咳患者,在卡他期排出病原体较多,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而在痉咳期排出病原体的数量明显减少,传染性也逐渐减退。又如,乙型肝炎病人在潜伏期末才具有传染性。

2、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或方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和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是呼吸道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此外,还有些传染病可以经水和食物通过消化道传播。经蚊虫等叮咬,即虫媒传播,以及血液和体液等途径也是传染病的重要传播方式。

  由于生物性的致病原于人体外可存活的时间不一,存在人体内的位置、活动方式都有不同,都影响了一个感染症如何传染的过程。为了生存和繁衍,这类病原性的微生物必须具备可传染的性质,每一种传染性的病原通常都有特定的传播方式,例如透过呼吸的路径,某些细菌或病毒可以引起宿主呼吸道表面黏膜层的型态变化,刺激神经反射而引起咳嗽或喷嚏等症状,藉此重回空气等待下一个宿主将其入,但也有部分微生物则是引起消化系统异常,像是腹泻或呕吐,并随着排出物散布在各处。透过这些方式,复制的病原随患者的活动范围可大量散播。

3、 易感人群

  人群易感性即人体对某种传染病免疫力低下或缺乏,不能抵御某种病原体的入侵而染病。某种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占总体人群的比例越高,则这种传染病越易于发生和传播,该病流行的可能性越大。易感人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如没有接种相应预防性疫苗的人群;免疫力低下,如患有基础疾病或年纪较大的人群;较容易接触到传染源,如医生,护士和从事动物养殖场工作的人群。

特点

1、有病原体

  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引起,病原体可以是微生物或寄生虫。包括病毒、立克茨体、细菌、螺旋体、原虫等。

2、有传染性

  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他类别疾病的主要区别,意味着病原体能够通过各种途径传染给他人。传染病病人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在每一种传染病中都相当固定,可作为隔离患者的依据之一。传染病的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人群的免疫状态等有关。

3、有流行病学特征

①流行性

  按传染病流行病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流行: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在某一时期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超过了历年同期的发病水平;大流行:指某种传染病在一个短时期内迅速传播、蔓延,超过了一般的流行强度;暴发:指某一局部地区或单位,在短期内突然出现众多的同一种疾病的病人。

①地方性

  是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其中间宿主,受地理条件,气温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局限于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发生。如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

②季节性

  指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年度内有季节性升高。此与温度、湿度的改变有关。

4、有感染后免疫

  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病原体产生不感受性,称为免疫。不同的传染病、病后免状态有所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感染。可分为下几种感染现象。

①再感染: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一定时间后,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②重复感染:某种疾病在发病中,被同一种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受染。血吸病、丝虫病、疟疾最为常见。

③复发:发病过程已转入恢复期或接近痊愈,而该病原体再度出现并繁殖,而原症状再度出现。伤寒最为常见。

④再燃:临床症状已缓解,但体温尚未正常而又复上升、症状略见加重者。见于伤寒。

定义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经过各种途径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对策,因此发现后应按规定时间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称为法定传染病。中国目前的法定传染病有甲、乙、丙3类,共39种。

法定传染病

  法定传染病指的是政府在其传染病防治法规内,条列出特定项目的传染病。发生时,医师或医疗机构需向卫生主管机关报告,并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治疗甚至隔离等措施。被列为法定传染病者通常是具传播速度快、病情严重、致死率高等特性。

  目前法定传染病共计39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

1、 甲类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共2种。

2、 乙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共26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共26种。

3、 丙类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共11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