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温调节紊乱诊断详述
-
体温调节紊乱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 如何缓解和预防?
1 体温较高,多大于39度
2 躯干温度高,四肢温度低。
3 体温升高,但心率无相应改变。
4 对解热镇痛药反应差,物理降温有效。
需与以下症状区别开来:
脸颊潮红:脸颊潮红为生活之中多见症状,也可见于某些病理性状态。
低热消疲:体温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命特征之一,它会随24小时昼夜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非恒定不变。测量体温的方法通常包括口腔温度、腋窝温度和肛门温度三种,其中测量腋窝和口腔温度较为常用。正常人的体温一般为腋温36.6℃-37.4℃。如果有人腋温在37.4℃-38.3℃波动,就可叫低热。而长期低热往往预示着身体可能发生了某种问题,会使得身体出现消耗性疲惫,需要引起注意,并需要及时去看医生。
中暑: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颅脑疾患的病人,老弱及产妇耐热能力差者,尤易发生中暑。
药物通过不同的方式作用于机体的温度。在内生或外生致热源的作用使调定点升高时,用退热剂可降低体温。运用退热剂可能干扰机体对感染的抵抗,掩饰病情,或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通过以下方式调节体温:改变体温的调节机制,药物代谢热,超敏反应等。部分药物通过降低体温调定点或散热而降低体温。药物通过作用于调定点、神经递质等之间的平衡,可以阻止发热的症状和体征出现。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