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皮诊断详述

脱皮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 如何缓解和预防?

  一、症状分类

  1)面部脱皮

  预防与注意事项

  脸上总是感觉很干,面部局部皮。

  1、面部脱皮多发生在春季,皮肤过敏,应该注意保养,其实这个季节就应该开始做防晒工作了,因为这个季节太阳不是很大,但还是有紫外线还是会伤害我们的皮肤。其实这个季节应该给皮肤补充充足的水分。还有一个星期做一次抗菌消炎的面膜。除了给皮肤补水,身体也一样,记得进补,还有春天人比较容易困乏,注意适当休息。洗练时候水不要太热,最好先用温水洗后再用冷水洗,以促进血液循环。

  2、有可能是干性皮肤的原因,冬春两季天气比较干燥,尤其是春季,所以皮肤会出现脱皮现象。

  3、换季节的时候,皮肤容易缺水分,所以建议你补水,然后也要注重保养,护肤品相对油些。

  4、脸部肌肤严重缺水,需要大量补水以及及时防晒。目前所用的护肤品很可能不适合你,如果是干性皮肤,不适合用泡沫型洗面奶的。

  治疗

  【即刻治愈脱皮“护理篇”】

  选择补水功能较强的晚霜或面膜,在熬夜时让肌肤喝饱水分,避免隔天出现脱皮的症状。

  均匀涂抹面颊

  从额头处开始,将保养品均匀地涂抹开来,然后用手指像弹钢琴般轻轻点压面部。 在干燥部位加涂

  根据个人情况,在易脱皮的部位,可以加涂一层保养品,给予其双重的深度滋润。

  双唇是脱皮重点

  用指腹从嘴角一侧向另一侧,以画小圈的方式轻轻按摩。让双唇得到滋润。 滋润唇角肌肤

  用手指在唇角上下移动着轻轻按摩,可以改善唇角脱皮,避免唇角生出皱纹。

  即刻治愈脱皮“习惯篇”

  修正生活中很多不经意的习惯,一个小小的美容细节都可以让脱皮现象大为改观。

  CASE1 随时补水

  在随身携带的包里准备一瓶小剂量的喷雾,保证肌肤能随时随地补充到水分。

  CASE2 保证空气流通

  熬夜时,应该让室内空气保持一定的湿度。尽量不要开空调,多开窗,让室内有良好的通风效果。

  CASE3 及时保养

  肌肤在夜晚十一点到凌晨两点之间,是最佳的保养时段。所以要在这个时间段,为肌肤涂抹补水功能良好的保养品。

  2)嘴唇脱皮

  嘴唇脱皮问题一般是由于以下所引起的:

  干燥脱皮

  干燥脱皮原因:嘴唇皮肤比较纤薄幼细,嘴唇很容易被紫外线灼伤而引起脱皮。

  解决方法:随身携带优质的润唇膏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含有维他命E等滋润成分的润唇膏最为理想,能随时滋润唇部以防止双唇干燥脱皮。秋天最好还是使用滋润型唇膏,虽然滋润型唇膏要比持久型唇膏容易脱色,但对嘴唇伤害要小得多。口红中的石蜡、色素都具有带走水分的作用,长期化妆者容易出现脱皮现象,所以一个星期最好有两天不化妆,只抹润唇膏。

  唇色黯哑

  秋风寒小心唇遇非礼嘴唇颜色黯哑原因:双唇在经过漫长夏季的暴晒,容易导致唇色黯淡无光,经常化妆的女士更要注意,因为御妆不彻底,会导致唇色暗沉和干燥,严重的还可能染上“口红病”。

  解决方法:注意选用具有隔离与防晒功能的唇膏,同时要多喝水,食用含有丰富维他命的蔬菜和水果,还可适量服用含有维他命A、B、C药片,这些都可改善唇色沉暗。唇部护理必须使用优质护唇油,然后再使用口红,最好是无色的。

  嘴唇干裂

  嘴唇干裂原因:缺水是导致唇纹涌现与嘴唇干裂的主谋。

  解决方法:当唇部出现干裂时,可先用热毛巾敷唇3—5分钟,再用柔软的刷子轻轻刷掉唇上的死皮,然后抹上润唇霜,注意不要立即抹口红,这样会伤害唇部柔嫩的皮肤。养护肌肤顺利渡秋天如果唇部皮肤干裂严重,则要进行唇部的特别护理。通常可以选择睡觉前,在双唇上涂抹含有金盏草及甘菊精华成分的润唇膏,这两种成分能舒缓干裂的双唇。

  3)手部脱皮

  主要集中在手掌和手指上,脱皮处不疼不痒。

  致病原因

  引起手指脱皮的原因很多,而最常见的是触摸刺激性的化学品引起的过敏,化学用品会刺激手部,引起脱皮,甚至皮肤炎。如果你经常做家务,尤其是接触各种洗涤用品时不戴手套就可能遇到这个问题。而且,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有些人只要一碰化学品,立刻发生过敏、脱皮,而有些人即使用了很多年也没有发生明显的过敏。如果是这种情况,只要尽量不接触此类用品就可以,接触时戴上橡胶手套。

  有些皮肤病也会出现手指脱皮,如真菌引起的手癣,以及牛皮癣等。这时就要去医院检查,治疗时采用什么药物要根据病情来定,不要自己随便吃药。

  手掌脱皮类型

  每年初秋,各医院皮肤科因手脱皮来就医的患者就会增加。昨天北京朝阳医院程医生告诉记者,受夏末秋初季节交替、气候干燥等因素影响,人们的手掌易脱皮。一般手部脱皮有四种类型,患者可根据手部症状判断自己属哪种类型,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简单治疗。

  类型一:剥落脱皮

  症状:双手表面脱白皮, 没有瘙痒、炎症。

  这是在初秋最常见、最易发生的手角质层剥脱症状。虽有碍外观,但一般不需要治疗,只要避免接触肥皂、洗手液等刺激性化学用品,2-3周后可自愈。

  类型二:干燥性皮炎

  症状:双手脱白皮,手指有裂口。

  秋初干燥性脱皮最常见于中青年女性,与经常用香皂洗手有关。应减少洗手次数,避免用碱性的香皂、洗手液,洗衣服时尽量戴手套。

  类型三:手癣

  症状:先一只手出现脱皮现象,随后发展到双手。手掌出现红斑、炎症,瘙痒明显,而且患手癣的患者大多同时患脚癣

  类型四:汗疱疹

  症状:双手同时长红色水疱,有剧烈瘙痒的感觉。

  和手爱出汗、敏感体质有关,其发病主要是由血虚血燥、皮肤失养、燥热生风所致,治宜养血润燥、疏风止痒。

  剥落脱皮、干燥性皮炎、汗疱疹的发作均有季节性,亦统称为季节性脱皮;真菌感染引起的手癣季节性不明显,无对称性。常见的手脱皮还有化学损伤引起的接触性皮炎、先天遗传因素引起的剥脱性角质松解症

  手脱皮症状

  季节性手脱皮是一种常见现象,大多数人(男性居多)发生在春-夏及夏-秋季节变化时,先是有灼热、刺痛,继而出现红色小斑点,再变成针头大白点,而后变为空疱状角质剥离,逐渐向四周扩大,不断剥脱薄纸样膦屑,皮损互相融合,再加上人为的撕扯,角质层-层层剥脱,发展较快通常累及整个手掌,局部无炎症变化。平素出汗较多,当脱皮时出汗反而减少,有些人过二、三个月恢复正常。家庭主妇用洗衣粉,也会脱皮、干裂并增加感染机会。 正因如此,许多人忽略了治疗,但每年到某个季节就容易复发,且有逐年加重趋势,脱皮面积不断增大,并向深层扩展,最终露出鲜嫩肉色,出现伤口,极易造成感染。该病非真菌引起,故用抗真菌药无效。 医生给的外用药一定要按时敷!即使效果缓慢也不要停用。手要保持干净,尽量少沾水,即使洗手最好用热水。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生吃最好,因为生吃的水果最新鲜,营养流失最少。可以吃点维生素B2的药片作辅助。即使手上蜕皮的部位逐渐愈合,也要按时涂抹药膏,完全愈合后,为了避免反复发作(我以前就是冬天发病,春天好),要注意保养,每天洗手后涂抹手气爽、护手霜也可以用维生素E丸擦在手上,一边抹一边按摩,每周几次晚上睡觉可以戴全棉白手套,这样手会越来越嫩。

  治疗方法

  一、季节性手掌脱皮可自愈,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对比较严重或反复发作者,西医药多采用镇静剂、抗组织胺类药物以及抗胆碱类药物治疗。

  1、 水疱阶段应以收敛、止痒为主,可用手气爽、肤康洁涂液外搽,也可用10%明矾溶液浸泡。

  2、脱皮阶段以外用药保护新生长的表皮,可用手气爽、肤康洁软膏外涂。

  3、皮肤干燥角质增厚有小裂口的患者,可采用保湿防裂的手气爽、肤康美软膏外搽。另外要注意不要去撕脱尚未完全剥离的角质层,以免引起疼痛或流血。

  4、较严重或反复发作者,可服用六味地黄丸或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20克、山药15克、山茱萸10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茯苓15克。防风15克、蒺藜30克,将上方加水后煎煮服用。一般情况下3-5剂即可见效。

  5、维生素C注射液搽涂患处,每日2次,3天一个疗程。对皮损的恢复有较好的效果。 方法:先将手洗干净,待稍干后,用维生素C注射液倒人手掌内,然后双掌将药液擦匀,待药液干后发白时洗掉。每日2次,每次2毫升。 疗效:有报告用维生素C治疗手脱皮患者,轻者1次显效,重者3次显效,数日可愈。

  6、患者还应保持乐观情绪,避免精神紧张及情绪激动,尽量少接触碱性洗涤剂。可防止该症的发生。

  7、生姜切碎放白酒内泡24小时后涂在患处,每天1—2次,疗效十分显著。

  8. 鲜韭菜汁加红白糖适量每日服一次连服4次有效。

  9.选用一些脱皮修复霜,手气爽、欧莱雅,肤润普派德这些效果都是不错的。

  10.口服维生素片或者螺旋藻可很好的抑制脱皮的发生。

  二、手癣引起的手脱皮具有传染性,可继发感染,需要及时用药,可用手气爽或其他抗真菌膏霜。

  手部脱皮如何护理

  第一:手要保持干净,尽量少沾水,洗手最好要用热水。

  第二: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也可以吃点维生素a,或用维生素B2作为一种辅助治疗。

  第三:手上脱皮的部位要按时涂抹药膏,等完全愈合后,避免反复发作,要注意保养手。

  第四:每天洗手后涂抹护手霜,也可以用维生素e丸擦于手上,一边抹一边按摩。

  第五:在家时,使用加湿器也是解决皮肤干燥的一种不错方法。

  4)脚部脱皮

  多发生在足趾间、足底、足跟和足侧缘,常为双侧。

  “脚脱皮”的原因,有不少疾病可以引起脚脱皮,较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角化鳞屑足癣表现为片状红斑,伴角质变厚、粗糙、脱屑,表面覆盖有鳞屑,边缘尚清,多发生在足趾间、足底、足跟和足侧缘,常为双侧,也可单侧发病,有痒感,真菌镜检和培养为阳性。

  抗真菌药物外用或口服治疗有效。

  2.剥脱性角质松解症皮损初为针头大小白色水泡,可逐渐扩大,中央破裂形成薄纸样皮屑,也可融合成大片表皮剥脱,缺乏炎症特征,常于手脚特别是掌处对称发生,一般无自觉症状,常在数周后自愈,易在暧热季节复发,往往合并有汗泡及局部多汗症,病人多为成年人。治疗可外用10%尿素霜,口服维生素A、维生素E等。

  3.慢性湿疹有些人手掌足底反复发生急性、亚急性湿疹后转变成慢性,皮损表现为患处皮肤肥厚、粗糙,其表面有少量菲薄的屑,多对称发生,剧痒。 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4.其他疾病如掌跖脓疱病剥脱性皮炎银屑病等除有全身性或散发性皮损外,手或足也可同时有脱皮。 其治疗主要针对原发性疾病,选择不同的药物服用及皮损局部处理。

  5)季节脱皮

  秋天脱皮

  秋季脱皮现象主要是在肩膀、手臂、腰、腿等处。

  1.每天在身体和脸部用润肤剂;

  2.使用温和的清洁剂(脂质丰富的洁面皂);

  3.禁忌:泡沫浴、使用普通香皂;

  4.避免皮肤的刺激:穿衣以棉质为主,避免羊毛和刺激性的合成材料;

  5.洗澡时间不要过长(小于15分钟),水不要过热(32~35度);

  6.避免尘螨;

  7.皮肤微干时立刻擦上护肤品; 也不能完全用甘油酯等太油的护肤品,因为没有水分子的帮助,油脂也不容易渗透,不能达到护肤要求;

  春季脱皮勿手撕

  春季,宝宝手脚常会有脱皮现象,有可能是皮肤病也可能只是正常的生理性脱屑。无论是哪种,医生都提醒,一旦发现脱皮,不要习惯性地用手去撕,因为不小心弄破皮肤容易出现感染,让病情变得更加复杂。

  单凭孩子皮肤脱皮的现象,其实还不能确定是否皮肤病。如果你的孩子还伴随有消化不良、大便异常、肛周发炎、肛门口发红的症状,那基本就可以诊断为肢端皮炎。肢端皮炎是皮肤病的一种,发病率不算高,需要专业皮肤科医生的治疗。

  当然,大多数孩子可能仅仅是手脚处的轻度脱皮,并没有合并出现炎症,这种情况可以说是正常的,称为“生理性脱屑”。生理性脱屑是孩子新陈代谢过快造成的,一般不需要特别治疗,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好发生于春秋季,多数孩子过一段时间就会停止,有的孩子可能持续时间相对长一些,在几周至一两个月左右。当孩子的症状属“生理性脱屑”时,父母可以选用维甲酸类外用药物或是温和的激素类药物。

  有的父母认为脱皮一定是缺乏某种维生素,因此想通过补充维生素的方法解决脱皮现象。专家指出,皮肤角化异常与维生素A的缺乏有一定关系,但补充维生素只是辅助治疗的手段,可以在治疗的同时补充一些。想完全靠补充维生素就治疗好这种症状可能性不大,尤其是当孩子的这种脱皮是皮肤病时。

  二、治疗

  处于脱皮和水疱阶段的治疗应以收敛、止痒为主,可用5%福尔马林液外擦,或将鞣酸溶解于水中浸泡患手,也可用10%明矾溶液浸手;干燥脱皮的患者可采用5%水杨酸霜或10%尿素霜外擦。另外,自己也可通过日常生活的注意,尽量避免脱皮,或减少脱皮的时间。

  1.要尽量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手掌脱皮确实有些烦心,特别是女士很注重手部的护理,但烦躁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加重病情。所以当脱皮有些瘙痒时,可适当应用镇静剂或抗组织胺类药物来稳定情绪。

  2.尽量减少接触碱性物质。碱性物质会造成脱皮或使脱皮加重,所以,对季节性脱皮患者,应尽量减少接触碱性物质。如接触洗衣粉最好戴上手套,尽可能选择碱性小的香皂或洗手液。

  3.特别强调,要让脱皮自然脱落,不要去剥掉它。

  4.另外,可擦抹一些硅霜或鱼肝油软膏,起到润滑和保护新生长的表皮的作用,也可适当服用些维生素C等药物。

  中医认为这主要是湿热内蕴、血虚血燥、皮肤失养、燥热生风所致,治疗当健除湿、养血滋燥、疏风止痒。所以,用苍术10克,黄柏10克,知母10克,薏米30克,当归15克,生地30克,白芍15克,首乌12克,地肤子10克,秦艽10克,防风10克,甘草6克。此方内服两次后,还可加枯矾3克,水煎煮取液浸泡患手,每次20分钟左右,有润肤止痒作用。

  三、食物保健

  秋冬天气气候干燥,有很多人一到这个季节手、脚就开始脱皮、手上起手刺,开始起小疱、脱皮,时间长了脱皮的面积会逐渐增大,并向深层扩展,最终露出鲜嫩肉色。

  手脚脱皮大部分是由于营养缺乏,其中与维生素A有很大的关系,补充维生素A

  是关键。

  维生素A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可有效的保护皮肤的表层,如果缺乏,会引起皮肤的干燥、脱皮等现象,时间长了还会裂手。

  怎样防止手脱皮呢?防止脱皮必须手要保持干净,尽量少沾水,洗手的时候最好用热水。

  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蛋黄、牛奶、奶酪、鱼类、贝类、胡萝卜等。

  这些食物中的胡萝卜素可在体内转变为维生素A,平时不妨多吃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每天洗手后涂抹护手霜,也可以用维生素E丸擦在手上,一边抹一边按摩。

  脱皮不是什么大事,但是维生素A如果缺失的话,会对人体有很大坏处,希望您注意一下。

了解更多就诊知识>>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