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脉

(别名:急脉)

疾脉诊断详述

疾脉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 如何缓解和预防?

  诊断: 脉来异常急速,医生一次正常呼吸,患者的脉搏达七、八次 (相当于每分钟脉搏达 120 140 次)。

  疾脉的鉴别诊断: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急性热病的中医治疗:

  (1)清下连用:即清热解毒与通腑攻下两法联用,这是个趋势,它对急性感染性高热急腹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都有较好疗效。70年代末,广州地区根据中医“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发现肺部感染者,大肠常有充气现象,此时采用通腑解毒以上病下取,即可治愈肺部感染。天津有关单位则发现,急性腹腔感染或急性腹腔挤压伤的患者在腹腔有瘀血的情况下,会出现呼吸困难,此时应用通腑化瘀的方法,呼吸困难可以缓解。他们重复了一百多例,效果较好。此外,还有流行性出血热的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急性肾功能衰竭,都可以采用通腑化瘀或清下并用的方法,取得疗效。北京有关资料表明,清下并用治疗急性肺炎,不论是退热、炎症吸收,还是血象变化,都要比抗菌素疗效好。实验提示,两法联用,解热、抗炎、免疫激活、抗休克等作用都比单用一法优越,这是因为清下两法并用有增效作用和协同作用的缘故。

  (2)活血清热:即活血化瘀(或凉血化瘀)与清热解毒并用,这也是近两年来的一个新趋势,疗效确实较好。其原因在于,这两种方法并用,可以改善炎变组织的血氧供应,促进炎症吸收,增强抗菌、解毒、解痉、止痛和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这些都是全身性、综合性、整体性的效果,都是炎症过程中机体内部正气盛的表现。因此,有些单位把活血化瘀与清热解毒联用列入急性热病的治疗常规。在急性热病治疗中,我们可以根据以下三个指标,来应用活血化瘀。其一、出现多部位的固定性的疼痛,如胸痛胁痛腹痛等;其二,出现血症鼻衄咳血、吐血、尿血、发斑等;第三,质绛暗。这些情况可以加用活血化瘀药。

  (3)清热解毒和救阴增液联用:温病的病理特点,是温热病邪耗伤津液。在高热用时,出现惊厥、动血出血逆传的情况,如加用滋阴增液,则可改善之。此时,清热解毒和救阴增液联用,往往有较好的效果。有人总结了294例热盛伤阴而出现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的病例,应用此二法联合,75%可以得到纠正,轻度的可不用西药。在十四个省市应用上述方法,也取得了较好效果。目前,中药大输液已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攻关项目。中药大输液尚须解决色素和中药大分子等问题,预计在90年代可拿出试用产品。

  (4)清热解毒和固脱联用: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感染性休克,已从单一的治法,逐渐转向益气、回阳、养阴、活血、通腑、解毒、开窍七法交叉联用,其中主要是固脱与清解两法的联用。有人报道,并用固脱、清解治疗感染性休克137例,治好了131例。中医治疗多法应用,在治法上有较大改进,特别在高效速效的中药新制剂改进方面,作了不少工作。如生脉针、参附针、枳实针、参附青针、麻沸汤制剂等,已形成系列。

  (5)急救综合疗法:有人把中医急救的有效治法加以综合,用于急症抢救。其措施包括:①辨证论治,口服汤药治疗;②针刺曲池、合谷、大椎强刺激留针,纠正轻中度休克;③中成药灌肠,多途径透人;④推拿;⑤服中成药如“三宝”;⑥中药针剂注射;⑦中药滴,如柴胡针1毫升滴鼻,可降体温0.5~1℃;⑧中药汤剂擦身降温;⑨穴位封闭。

  (6)中西药联用:近年来治疗急性热病的工作在日益深入,表示在加强中西药应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方面,使疗效明显得到提高。中西药联用一般可使用于较复杂难治的感染性疾病。如天津有单位治疗重症感染性休克,以西药维持有效循环、纠正酸碱平衡,以清下并用的中药菌毒并治,祛邪扶正。据报道的105例,有88例治好。又如流行性出血热,许多地方中西药联用,西药采用支持疗法,中药采用清热、通下、活血、益气固脱分阶段给药的方法,使病变跳过多尿期、少尿期,降低了死亡率。据报道,单用西药治疗的,跳期仅占15%,死亡率较高,而中西药联用者跳期可达70%。有人分析了1233例,应用西药治疗的死亡率为10%,中西药联用的死亡率仅2%。

了解更多就诊知识>>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