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心房:外形与结构

心脏被房间隔和室间隔分为左半心和右半心,每半心又分为心房和心室。左半心和右半心互不相通,但同侧心房和心室借房室口相通。心房接受静脉,心室发出动脉。在形态和结构方面,左半心和右半心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心房的心耳和梳状肌以及心室的肉柱、乳头肌、腱索和瓣膜。下面按心脏内血流方向,分别叙述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的形态结构。下面就先介绍一下右心房: 右心房外形与位置 右心房(right atrium)位于右心室右后上方...

中文名称 :右心房:外形与结构
所属部位 :心脏
所属科室 :心血管内科

1、右心房外形与位置

右心房(right atrium)位于右心室右后上方和左心房右前方,构成心脏的右侧面、胸肋面右上部和后面右侧部。右心房的后上部和后下部分别与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相连。在右侧面,有纵行的界沟。右心耳(right auricle)呈三角形,突向左前上方,遮盖升主动脉根部的右侧面。右心房的前面和右侧面隔心包与胸膜和肺相邻,后面隔心包与右肺动脉和右肺上、下静脉相邻。右心耳内侧面与升主动脉相贴。房间隔的前端达升主动脉根部的后面,右心耳伸向左前上方,故房间隔仅占据右心房内侧壁的后半部,其前半部与主动脉窦的右窦和后窦以及右心室的流出道毗邻。主动脉窦动脉瘤向右心房穿破时,血液流人右心房。

2、右心房腔内结构

右心房呈垂直的卵圆形,有上、下、前、后、内侧、外侧6壁,上、下、前壁分别被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和右房室口所占据。内侧壁主要由房间隔构成。外侧壁有纵行的界嵴(crista terminalis),此嵴与右心房外面的界沟相对应,起自右心耳根部,沿上腔静脉口前方和右心房外侧壁下降,至下腔静脉口右侧。界嵴内有后结间束。右心房以界嵴分为腔静脉窦和固有心房两部分。


腔静脉窦

腔静脉窦(sinus venarum cavarums)为右心房的后部,由胚胎时期的静脉窦发育而来。内面光滑,有上、下腔静脉口和冠状窦口。

上腔静脉口(orifice of superior vena cava)和下腔静脉口(orifice of inferior vena cava):分别位于腔静脉窦的上壁和下壁。新生儿上腔静脉口的周径约为1.5cm,直径为0.5cm。下腔静脉口的周径约为2.3cm,直径为0.7cm。成人上腔静脉口的直径约2cm,下腔静脉口约3cm。上、下腔静脉口的形状和口径随呼吸、心动周期和周围心房肌的收缩而变化。在上腔静脉口的稍下方,腔静脉窦后壁上有一隆起,称静脉间结节(intervenous tubercle)。成人的静脉间结节不明显。在胎儿,静脉间结节有引导上腔静脉的血液流向右心室的作用。上腔静脉口处无静脉瓣。下腔静脉瓣(valve of inferior vena cava),又称Eustachian瓣,附着于下腔静脉口的前缘,向外侧与界嵴相续,向内侧与冠状窦瓣会合成Eustachian嵴(Eustachian crista)。此嵴分隔下腔静脉口和冠状窦口。在胚胎时期,下腔静脉瓣较大,具有引导血流经卵圆孔流向左心房的作用。出生后,下腔静脉瓣变小,有时呈筛状或丝状,甚至缺如。下腔静脉瓣的前下方常有一袋状突出,称Eustachian下窦(Eustachian inferior sinus),内有许多肌小梁,插管时导管可在此处盘曲。

冠状窦口(orifice of coronary smus):位于下腔静脉口和右房室口之间,大小不定,新生儿直径约为0.3cm,成人1.1cm。若冠状窦口较大,手术探查时可能误认为右房室口,右心导管插管也可误入冠状窦。在冠状窦口的后下方有一隐窝,称Eustachian后窦(postEustachian sinus)。冠状窦口下缘有半月形的冠状窦瓣(valve of coronary sinus),又称Thebesius瓣,出现率约为54%。冠状窦瓣和下腔静脉瓣是由胚胎时期的右静脉窦瓣发育而来,内有少量心肌纤维。


固有心房

固有心房(atnum proper)为右心房的前部,由原始心房发育而来。固有心房因有许多肌性隆起而凹凸不平。梳状肌(musculus pectinate)为平行的肌束,起自界嵴,向前外行至右心耳,在该处交织成网状的肌小梁。心功能障碍时,右心耳内的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固有心房的左前下方有右房室口(right atrioventricular orifice),通向右房室。新生儿右房室口的周径约为3.5cm。成人男性的周径约为11.4cm,女性10.8cm,可通过3~4个指尖。右房室口为垂直位,并向右前下方倾斜,与矢状面成45°角。右房室口呈卵圆形。在标本上,自右心房向右心室观察,由于三尖瓣的附着,右房室口略呈三角形,分上缘、下缘和隔侧缘。


房间隔

房间隔(interatrial septum)由原始隔和继发隔发育而来。在房间隔下部和下腔静脉口左上方有一浅凹,称卵圆窝(fossa ovalis)。新生儿卵圆窝的上、下径约为0.8cm,成人男性1.6cm,女性1.8cm。成人前后径约为1.3cm。儿童卵圆窝面积约为1.4cm2,占房间隔总面积的31%。成人卵圆窝面积约为2.3cm2,占房间隔总面积的25%。卵同窝的前、后、上缘隆起称卵圆窝缘(border of oval fossa)。卵同窝和卵圆窝缘是胚胎时期卵圆孔闭锁后的遗迹。在25%正常心脏,卵同窝上部与卵圆窝缘之间有一狭小缝隙,通向左心室。尽管卵网孔未被原发房间隔完全关闭,但不影响生理功能。卵圆窝缘前上方的隆起称主动脉隆凸(torus aorticus),该隆凸由主动脉右窦向右突出形成的约为71%,由主动脉右窦及左窦形成的为29%。主动脉隆凸是通过房间隔插人心导管的常用标志,也是主动脉后窦的定位标志。主动脉窦瘤或先天性主动脉窦瘘可经此处破人右心房。卵圆窝前缘和房间隔前缘之间的区域称前峡(anterior isthmus),两者后缘之间的区域称后峡(posterior isthmus)。房间隔前缘和三尖瓣附着缘之间的部分位于右心房和左心室之间。

Todaro腱(tendon of Todaro)为条索状的致密结缔组织,起自下腔静脉瓣,穿经Eustachian嵴,在心内膜下斜向前上方,于冠状窦口和卵圆窝之间穿入房间隔,与右纤维三角相续。在手术过程中,可触摸到Todaro腱,向外牵拉下腔静脉瓣时更明显。在标本上,Todaro腱处的隆起不明显。儿童Todaro腱的出现率约为74%,成人约为85%。Todaro腱的直径约为1mm,小儿长约0.1cm,成人长约1.5cm。儿童的Todaro腱全部为腱性。成人Todaro腱的前上2/3部为腱性,后下1/3部可为肌性。Todaro腱具有牵拉和固定下腔静脉瓣和冠状窦口瓣的作用。在Todaro腱、冠状窦口前内缘和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缘之间的三角区,称Koch三角(triangle of Koch)。Koch三角的心内膜下有房室结,故在手术中勿用器械钳夹、心内吸引器触及和碰撞该部位,以免引起心律失常。

右心室收缩时,静脉血液经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流入右心房。右心室舒张时,右心房内的血液流人右心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