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

窦性节律时出现R-R间期长、短交替

房室交接区快、慢径路交替性传导:当快、慢径路呈交替性传导时,由快径路下传,其P-R间期较短导致R-R间期较短;经慢径路下传,其P-R间期较长导致R-R间期较长。 文氏型3:2房室传导阻滞:长R-R间期小于短R-R间期的2倍。 莫氏型3:2房室传导阻滞:长R-R间期为短R-R间期的2倍。 交替性预激综合征。 舒张晚期... [详细]

QRS波群时间、形态呈交替性改变

交替性预激综合征:P-P间期基本规则时,P-R间期呈长、短交替出现,相应的QRS波群时间、形态呈交替性改变,两者的P-J间期相等。 交替性束支阻滞: P-P间期、P-R间期规则时,出现QRS波群时间、形态呈交替性改变; 室上性心动过速时,R-R间期规则,出现QRS波群时间、形态呈交替性改变)。 ... [详细]

左束支传、右束支传导阻滞

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电图特征 V1、V2导联QRS波群呈rS型或QS型,V5、V6导联呈R型,R波平顶、挫折。 Ⅰ、aVL导联QRS波群可呈R型或rS型,Ⅱ、Ⅲ、aVF导联可呈rS型或R型、qR型,心电轴可正常、左偏或右偏。 QRS波群时间≥0.12s,多数达0.16s左右。 ST-T方向多数与QRS主波方向相反,呈继发性改变。 若QRS波群时间≥0.1... [详细]

不定型心室内传导阻滞

QRS波形不符合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的特征。 QRS波群时间≥0.12s。若QRS波群时间≥0.16s,则称为特宽型QRS波群。 扩张型心肌病、全心扩大患者出现左前分支传导阻滞、不定型心室内传导阻滞、前壁r波振幅逆递。 临床意义:多见于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高钾血症、心力衰竭、药物中毒等。阻滞部位在浦肯野纤维、... [详细]

左前分支、左后分支阻滞

左前分支阻滞 Ⅰ、aVL导联QRS波群呈qR型,RaVL>RⅠ、aVR,Ⅱ、Ⅲ、aVF导联呈rS型,RⅢ、RⅡ、rⅡ。 心电轴左偏>-45°,有的学者认为心电轴左偏>-30°,即可诊断。 V1~V6导联R波振幅降低,V3~V6导联S波加深呈RS型,有时V1、V2导联出现q波,呈qrS型。 QRS波群时间正常。 临床意义:左前分支阻滞约85%由冠心病引... [详细]

QRS波群振幅异常改变

低电压 心电图特征:所有肢体导联R+S<0.5mV或胸前导联R+S<1.0mV。 临床意义: 心外因素:见于肺气肿、胸腔积液或积气、心包积液、过度肥胖、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心内因素: 心肌梗死:大面积心肌梗死者,出现低电压,提示预后不良; 扩张型心肌病; 心力衰竭。 正常人群... [详细]

心室内差异性传导

时相性心室内差异性传导 它的发生与冲动提早出现有关,即通常所说的心室内差异性传导。 心电图特征 提早出现室上性冲动,其下传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间<0.14s。其心电图特征: 室上性冲动指窦性早搏、窦房交接性早搏、房性早搏、房室交接性早搏、房室分离时窦性夺获、各类反复搏动、心房扑动、... [详细]

SSS综合征

SⅠSⅡSⅢ综合征是指Ⅰ、Ⅱ、Ⅲ导联QRS波群同时存在明显的S波,其深度>0.3mV,且SⅡ>SⅢ,又称为3S综合征。 心电图特征 Ⅰ、Ⅱ、Ⅲ导联QRS波群中均有明显的S波。 S波振幅>0.3mV。 SⅡ>SⅢ。 aVR导联Q/R<1,R>0.5mV。 V5、V6导联呈RS型,R/S<1或S>1/2R,呈高度顺钟向转位。 上述心电图一旦出现,常... [详细]

室性融合波

两个起搏点的冲动从不同方向同时或几乎同时各自激动一部分心室肌所产生的融合搏动,称为室性融合波。室性融合波是心室内绝对干扰所致。不完全性预激系同源性室性融合波。 心电图特征 室性融合波的形态介于其他两种QRS波群之间,视融合程度不同,其形态多变。 室性融合波出现的时间必须是两个起搏点... [详细]

QRS波群电交替、电阶梯现象

QRS波群电交替现象:系指源自同一起搏点的心搏(多为窦性节律),在排除2:1分支阻滞及心外因素影响下,其QRS波群时间不变,仅波形或(和)波幅每搏呈交替性改变。可同时伴有其他波、段的电交替。 QRS波群电阶梯现象:系一种特殊的电交替现象,指源自同一起搏点的心搏(多为窦性节律),在排除心外因素影响... [详细]

1...282930...5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