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疾病百科 > 疾病症状 >新生儿水肿

新生儿水肿

(新生儿浮肿)

新生儿水肿是怎么回事?

向您详细介绍新生儿水肿的病理病因,新生儿水肿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新生儿水肿病因

  一、病因包括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胎儿水肿,过去前者多见,近年来由于应用抗Rh D血清预防Rh血型不合溶血病,发病率已降低,非免疫性成为主要病因。

  心血管疾病 宫内感染所致的心肌炎、严重心律失常、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各种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如肺动脉瓣和三尖瓣畸形、主动脉瓣狭窄、左心发育不良、房室共同通道、单心室等所致的心力衰竭;或由于腔静脉畸形、胸腔内肿瘤压迫腔静脉,使静脉回流受阻,压力增高而发生水肿。

  2.严重贫血 由Rh血型不合引起的称免疫性胎儿水肿,此外在东南和西南各省如广东、广西、四川可因G-6-PD缺陷、α地中海贫血引起胎儿非免疫性水肿。胎-母或胎-胎输血严重者也可引起。

  3.血浆蛋白低下:先天性肾病胎儿尿蛋白排出过多,先天性肝炎或肝硬化蛋白质合成减少均可使血浆蛋白低下引起胎儿水肿。当血浆蛋白低于40g/L或白蛋白低于20g/L时可引起水肿。见于肝、肾等疾病。其临床表现是水肿多见于颜面、眼睑、下肢、上肢及颈、骶部,为凹陷性水肿,水肿可随体位改变而加重。皮肤发凉、苍白,心率较慢,尿量减少等。血浆总蛋白及白蛋白降低。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尿正常或轻微异常。

  4.低钙血症 可导致新生儿全身性或仅两下肢水肿,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钙离子参与调节肾小管上皮细胞膜的渗透性有关,如钙离子减少,渗透性增高。钙离子与血管的通透性也密切相关,也可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进入皮下组织间隙。补充钙剂后水肿可迅速消失。本病多见于早产儿、足月小样儿或母亲有糖尿病或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所生的新生儿。常于生后3~5天发生症状,其特点是两腿伸侧面有不同程度水肿,压之为凹陷性。水肿也可发生于四肢伸侧,呈局限性。同时伴有低钙性惊厥,血钙一般低于7.5mg/dl,血磷正常或升高,血清碱性磷酸酶正常。白蛋白量偏高,及γ球蛋白偏低。心电图检查可有Q-T间期延长,有时偶见传导阻滞、心动过缓。本症预后良好,病程为3~7天,可自然恢复。低钙血症 可导致新生儿全身性或仅两下肢水肿,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钙离子参与调节肾小管上皮细胞膜的渗透性有关,如钙离子减少,渗透性增高。钙离子与血管的通透性也密切相关,也可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进入皮下组织间隙。补充钙剂后水肿可迅速消失。本病多见于早产儿、足月小样儿或母亲有糖尿病或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所生的新生儿。常于生后3~5天发生症状,其特点是两腿伸侧面有不同程度水肿,压之为凹陷性。水肿也可发生于四肢伸侧,呈局限性。同时伴有低钙性惊厥,血钙一般低于7.5mg/dl,血磷正常或升高,血清碱性磷酸酶正常。白蛋白量偏高,及γ球蛋白偏低。心电图检查可有Q-T间期延长,有时偶见传导阻滞、心动过缓。本症预后良好,病程为3~7天,可自然恢复。

  5.肾源性 新生儿尤其早产儿肾功能发育不成熟,肾小球滤过率低.如钠摄入量或静脉输液量过多易发生水肿。其他如先天性肾病、泌尿系统各种畸形及肾静脉血栓形成也均可引起水肿。先天性肾病多数有宫内窒息,生后可有苍白、异常哭声、呼吸困难、水肿,水肿为凹陷性。严重时,胸腔、腹腔可产生积液。尿液检查除大量蛋白尿外,常见镜下红细胞,也可见轻度氨基酸尿和糖尿。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及丙种球蛋白降低。α2-脂蛋白上升。胆固醇可升高或不增加。 晚期可出现尿毒症,血压不高。母孕期常合并妊娠中毒症,早产。胎盘大,常超过婴儿体重的25%,可达40%,绝大多数于生后1年内死于感染。也有肾移植成功的报道。

  6.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硬肿症是在新生儿时期发生的周身或局部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兼有水肿,并伴有体温低下。生活能力降低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在寒冷季节多见,与冻伤、感染、低氧血症等因素有关,可因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间质液增多,呈可凹性水肿。又可因皮下组织饱和脂肪酸凝固,是非可凹性水肿。硬肿始于小腿,以后波及臀部、躯干、面部。硬肿处伴有凹陷性水肿,皮肤发凉,呈暗红色,严重者呈青紫色。体温低,哭声弱,吸吮力弱或拒食。肢体活动少。早产儿发病率较正常新生儿高。本病大多数在生后不久或生后7-10天出现症状,轻者是局部发冷,重者全身皮肤发凉,此为冷;皮下脂肪多的部位皮肤变硬,表面光滑,用手不易捏起来,且呈暗黄色或青紫色,此为硬;某些部位用手按压可以有凹陷,此为肿;其硬肿往往先出现于小腿。大腿外侧,以后双下肢逐渐延至臀部以至胸。腹。上肢及面颊部。眼部。手心。足底皮肤常不变硬。7.其他 肺发育不良、肺淋巴血管扩张症、胃肠道梗阻、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Turners综合征)、翼状颈综合征(Noonan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胎盘异常和孕妇患糖尿病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均可使胎儿发生水肿。少数查不出原因,如心律失常未能及时发现。

  二、发病机制

  1.体液排泄障碍:体液的排泄主要通过肾脏。在新生儿期肾脏发育尚未成熟,肾滤过和重吸收功能差,肾脏对水盐平衡的调节,是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来完成。新生儿每天经肾小球滤过液为14L,而由尿口排出80~100ml。由此可见99%的滤过液又被近曲小管、髓襻、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当这些部位功能发生障碍时,则出现水肿。而且新生儿的内分泌系统(加醛固酮、抗利尿激素等)和酶系统功能不成熟,往往影响肾脏对水和电解质的调节,易造成水肿或脱水、酸中毒。在未成热儿,上述功能要差,更易出现水肿。

  2.血管内外液体交换障碍:在正常情况下,由多种因素决定血液与组织间液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其中主要是受血管通透性和渗透压的影响。全身毛细血管都具有一定的通透性,水、无机盐类、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能相当自由地通过血管壁,而大分子的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则不易透过。当血液流进毛细血管时,动脉端滤出力量大于回流的力量,血浆中的晶体物质随水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间液。阻止液体由组织间隙回吸收入血液的因素是毛细血管内的液体静压(毛细血管压)和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在静脉端回流量大于滤出量,大部分组织间液的晶体物质又随水透过毛细血管壁返回血液。阻止液体由血管内滤出和促进液体从组织间隙返回血液的因素是组织间液的液体静压和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另一部分组织间液则通过淋巴管回流入血管。临床常见血管内、外液体交换障碍的因素有:

  (1)毛细血管压增高:多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等。在全身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时,静脉端的毛细血管压增高,阻碍组织间液回吸收到血循环,使淋巴液增加。当淋巴液生成量超过淋巴回流能力的限度时,遂使液体积聚于组织间隙而形成水肿。

  (2)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蛋白质不易透过正常的毛细血管壁,但在病理情况下,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可增加,大分子的蛋白胶体物质可透过毛细血管壁而进入组织内,使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增高,组织间液增加,从而造成全身或局部水肿。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的因素有:

  A) 组织缺氧、代谢紊乱、酸性代谢产物增多、氢离子浓度增高等,均可使毛细血管壁细胞基底膜和网状纤维成分发生蛋白变性、液化。

  B)某些细菌代谢产物分解。

  C)体内产生某些血管活性物质,如组织胺、5-羟色胺、缓激肽及慢性反应过敏物质等。

  D)炎症、受冷

  E)由药物过敏引起的水肿,也与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有关。

  F)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特发性水肿的血浆蛋白过低,除因分解代谢增强外,也和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有密切关系。

  (3)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常见于先天性肾病综合征、肝硬化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血浆胶体渗透压是血管内水分的主要维持者。当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血管内水分渗出增多,回流减少,组织间液积聚过多,形成水肿。血浆胶体渗透压的高低,取决于血浆蛋白。当血浆总蛋白低于4.5g%、白蛋白低于2g%或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时均可发生水肿。

  (4)淋巴引流障碍:在正常情况下,一部分组织间液由组织间隙直接返回血管,另一部分由淋巴返回。因毛细淋巴管壁的通透性很强,组织间液的蛋白质可以自由通过。正常人每天约有100g蛋白质从血液滤出到组织间液,其中95%左 右通过淋巴管经胸导管回流入血液。当淋巴系统受压,如肿瘤、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等,使组织间液不能经淋巴管回流入血液时,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增高,从而导致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等所引起的水肿,与淋巴液生成速度超过返回静脉速度有关。

  (5)细胞内、外液水钠排泄障碍:正常情况下,细胞内外液保持平衡,主要由于晶体渗透压的作用,而后者又受钾、钠离子浓度的影响。钠离子为细胞外液的主要成分,而钾离子则为细胞内液的主要成分。钠离子是影响细胞内外液平衡的主要因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决定于钠离子浓度。当体内钠潴留时,为了维持细胞内外液的平衡,则通过摄入水分或肾脏调节,使水滞留,从而导致细胞外液量增多而产生水肿。临床所见心肾疾病引起的水肿,即属水钠潴留。

分享:

并发疾病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