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疾病百科 > 疾病症状 >小儿莱施-尼汉综合征

小儿莱施-尼汉综合征

(先天性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陷,小儿Lesch-Nyhan综合征,小儿高尿酸血症,小儿高尿酸血症性尿酸代谢紊乱并神经系统异常综合征,小儿精神发育不全自杀性咬伤,小儿精神性强迫性自伤,小儿莱-萘二氏综合征,小儿莱施-尼汉综合症,小儿雷-尼综合征)

小儿莱施-尼汉综合征是怎么回事?

向您详细介绍小儿莱施-尼汉综合征的病理病因,小儿莱施-尼汉综合征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小儿莱施-尼汉综合征病因

  一、发病原因  莱施-尼汉综合征属于伴性隐性遗传的先天性代谢病,遗传学特征为X性连锁隐性遗传,母亲为基因携带者,只有男孩发病。Seegmiller于1965年证实本综合征由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 , HGPRT或HPRT) 缺陷,导致嘌呤代谢异常,尿酸蓄积,多见嘌呤代谢异常症状。

  二、发病机制

  本病确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本病的基本生化异常是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缺陷。HPRT基因定位于Xq26~q27.2,包括9个外显子和8个内含子,共计57kb。HGPRT 是嘌呤补救途径的重要环节,它将次黄嘌呤和黄嘌呤转化为核苷酸、次黄嘌呤核苷酸(IMP)和鸟嘌呤核苷酸(GMP)。本病的致病基因突变为点突变或缺失,有多种突变类型。正常时HPRT存在于人体各种组织中,在脑的基底节内活性较高。本酶的功能是使磷酸核糖基转移到次黄嘌呤和鸟嘌呤,分别形成次黄嘌呤苷酸(inosinic acid,IMP)和鸟苷酸(guanylic acid,GMP)。IMP和GMP对于嘌呤的合成有反馈抑制作用。患病者由于HPRT缺陷,IMP和GMP合成减少,对嘌呤合成的抑制作用降低,嘌呤合成增多,致使其终末产物尿酸大量蓄积体内,出现高尿酸血症。HPRT的部分缺陷表现为痛风,完全缺失则表现为Lesch-Nyhan综合征。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元几乎完全丧失,推测D1-多巴胺拮抗因子可能与本病的神经系统表现,尤其是自残行为有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