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疾病百科 > 疾病症状 >卫氏并殖吸虫病

卫氏并殖吸虫病

(卫氏肺吸虫病)

卫氏并殖吸虫病是怎么回事?

向您详细介绍卫氏并殖吸虫病的病理病因,卫氏并殖吸虫病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卫氏并殖吸虫病病因 主要病因: 人类及其他动物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石蟹,蝲蛄或溪水感染

  一、发病原因

  卫氏并殖吸虫的虫体肥厚,背部隆起,腹部扁平,背面较隆凸;身体的长度可达7~12mm,宽4~8mm。成虫有口、腹吸吸盘,肺部是虫体的主要寄生部位、活体颜色为红褐色,死后灰白色。虫体表皮布满小棘刺;前端有个口吸盘,腹面中部偏前有一个腹吸盘,肠管呈螺旋状弯曲。一个分叶的卵巢,与子宫并列于腹吸盘之后。一对分支的睾丸,左右并列,位于体后部两肠支之间。卵黄腺发达,满布虫体两侧。虫卵100μm*55μm ;不规则椭圆形 ,似陶罐次品;金黄色;卵壳厚薄不均,卵盖大,常略倾斜;内含10多个卵黄细胞,1个卵细胞常位于正中央。人及其他哺乳动物是终宿主。该虫有二倍体及三倍体两种染色体类型。三倍体虫能在人体内成熟并产卵,二倍体则不适宜于人体寄生。

  卫氏肺吸虫的成虫主要寄生于肺,所形成的虫囊往往与支气管相通,产出的虫卵随痰咯出,在适宜条件下约经3周左右发育成熟并孵出毛蚴。首先被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吞入体内,紧接着是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各阶段的发育繁殖,产生许多尾蚴。尾蚴从螺体逸出后,侵入第二中间宿主溪蟹、及蝲蛄的肌肉和内脏,形成囊蚴。人类及其他动物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石蟹、蝲蛄或溪水即可受染。囊蚴入肠,蚴虫逸出,在体内游动,至肺与其他内脏及皮下、肌肉等处发育为成虫后,产卵并形成囊肿。

  流行

  并殖吸虫在我国分布于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广西、云南、台湾、甘肃、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23个省、区。 经过长期的防治,除东北的少数地区外,并殖吸虫病在多数地区已得到控制或消灭。但新的疫区不断报道。这些疫区的特点是病人不多,呈点状分布,一经查出,很容易得到控制。

  疫区有生吃或半生吃溪蟹、竻蛄习惯。在一些山区,吃溪蟹有生、腌、醉、烤、煮等方式。腌、醉并未能将蟹中囊蚴杀死,等于生吃,这类吃法最危险。烤、煮往往时间不够未能将囊蚴全部杀死,是为半生吃,同样有感染的机会。此外,食具污染了活囊蚴,中间宿主死亡,囊蚴脱落水中污染水源也有可能导致感染。近年来,报道了野猪、猪、兔、大鼠、鸡、棘腹蛙、鸟等多种动物可作为并殖吸虫的转续宿主,如生吃或半生吃这些转续宿主的肉,也可能被感染。

  二、发病机制

  卫氏并殖吸虫的致病,主要是童虫或成虫在人体组织与器官内移行、寄居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及其代谢物等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病变以在器官或组织内形成互相沟通的多房性小囊肿为特点。

  第一步

卫氏并殖吸虫后尾蚴在宿主小肠内脱囊后,腹腔移行对腹膜的摩擦可引起腹膜的纤维素性炎症,穿过肠壁时可引起浆膜上的点状出血,进入患者体内此时出现如下症状:腹痛、腹泻。

  第二步

童虫经肝面穿过横膈而进入胸腔时,也可引起胸膜炎及粘连。虫体可进入肝脏,也可造成肝脏的损害。也有少数虫体在腹腔内继续发育成熟、产卵,在腹腔脏器表面及横膈腹面形成许多囊肿及虫卵结节。

  第三步

经过1~3周窜扰后,穿过膈经胸腔进入肺,最后在肺中形成虫囊。肺组织的破坏和出血是由童虫进入肺脏后引起的,其病变的症状是肺组织表面常呈窟穴或隧道状,窟内有血液,也常可见到虫体及虫卵,周围的炎症反应并不明显。在X线下可见到边缘模糊的浸润性阴影。以后病灶坏死区附近出现炎性渗出,主要为酸性粒细胞,还有多量中性粒细胞及小圆形细胞,并逐渐形成酸性粒细胞性脓肿,随后产生肉芽组织而形成薄膜状脓肿壁,内容物逐渐变成流动性赤褐色液体。X线下呈多房性囊性阴影是由于虫体的移动而数个脓肿连在一起,互相沟通,切面呈多房性囊肿状。以后脓肿内容物逐渐变为褐色黏稠半流动性液体,镜下可见大量夏科雷登结晶和虫卵。X线下见到结节状阴影是因为囊壁因大量肉芽组织增生而变厚,肉眼上呈结节状或球形虫囊,在人体囊内常仅有一条虫体。有时也可见3条或多于3条的虫在一虫囊者。囊壁周围常有虫卵肉芽肿现象发生。

  第四步

成虫在寄主体内可存活5~20年或更长时间。除肺脏外,也可侵入胸腔、腹腔、肝脏、纵隔、阴囊、眼窝、脑和脊髓等处。虫体死亡或转移后,脓肿的内容物逐渐被吸收,取而代之的是以肉芽组织,或者是形成的瘢痕或钙化灶,同样在X线下也为硬结性或钙化阴影。虫体也可从肺组织窜至纵隔,通过大血管根部向上移行,沿颈内动脉周围的软组织向上穿行而到达颅底部,经破裂孔或颈静脉孔进入颅腔及大脑。虫体在脑内穿行,形成互相沟通的囊肿,在脑内可找到成虫及虫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