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网首页 39问医生 名医在线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新闻 诊疗 药品 手机挂号30秒挂号、免费问医生
与万千病友交流
扫描下载
39就医助手APP
收录14502种疾病、症状

周佩如:别不拿餐后“血糖”当回事

2016-03-18 23:01:5639健康网

核心提示:糖尿病患者往往只测空腹血糖。一些糖尿病人认为空腹血糖控制好了,餐后血糖就不会高,还有一些人测过餐后血糖,结果血糖值高,不仅使自己不敢多吃了,而且又让自己觉得血糖控制的很失败,因此就不愿意再测餐后血糖了。那么这么做到底对不对呢?

周佩如 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护师
查看名医介绍收起名医介绍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名医介绍:副主任护师,31年从医经验,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护理管理工作经验。在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的早期预防、家庭护理,糖尿病自我护理管理、生活方式干预等方面有临床研究基础。2007年获广东省护理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糖尿病患者往往只测空腹血糖。一些糖尿病人认为空腹血糖控制好了,餐后血糖就不会高,还有一些人测过餐后血糖,结果血糖值高,不仅使自己不敢多吃了,而且又让自己觉得血糖控制的很失败,因此就不愿意再测餐后血糖了。那么这么做到底对不对呢?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副主任护理师周佩如给我们展示了两个病例,充分说明了加强餐后血糖监测的重要性。

  不重视餐后血糖监测导致严重后果

  糖友一:

  张先生,45岁

  既往病史:2型糖尿病2年

  治疗方式;口服降糖药

  血糖监测:空腹血糖正常或略高,偶尔测餐后血糖。

  本次就诊:糖尿病神经病

  张先生,中年男性,确诊2型糖尿病2年,一直坚持用药。平时都是化验空腹血糖,正常或略高,尿糖阴性。偶尔查过餐后血糖好像都高,自己觉得餐后血糖高与进餐量过多有关,没引起太大重视。近几个月以来,老觉着手脚发麻,看东西模糊,尿里查出有蛋白,翻阅有关书籍,才知道这些都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表现。

  糖友二:

  王师傅,60岁

  既往病史:2型糖尿病10年

  治疗方式;口服降糖药

  血糖监测:空腹血糖控制满意,很少测餐后血糖。

  本次就诊: 心肌梗死

  王师傅,60岁,患2型糖尿病十余年。口服降糖药治疗。平素空腹血糖控制尚属满意,大致正常。餐后血糖基本上很少测定,测过的几次都是偏高的,自以为餐后血糖与进餐有关,不以为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近日因患心肌梗死住院治疗。听医生说他的心脏病与血糖控制不佳有关。王师傅为此很不解。

  定期检查餐后血糖很有必要

  照理说上述两位糖友的空腹血糖控制得一直不错,怎么竟然会出现并发症呢?周佩如给我们展示了一项研究结果。

  DECODA研究是一项在亚洲13家医学中心进行的,包括中国、日本、新加坡、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目的是评估空腹和餐后血糖对糖尿病诊断和心血管危险影响的大型研究。

  据DECODA研究的数据显示,除外空腹血糖的影响,餐后高血糖是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上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当对2小时血糖进行校正后,空腹血糖水平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无关。

  由于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出现异常的时间大约要早3~5年,如果忽视了餐后血糖的检查,难以及时发现糖耐量减低或早期糖尿病患者。

  在中国人群,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往往比西方*人群更加突出,因此,餐后血糖在糖尿病增高比空腹血糖增高更早出现。中老年、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等糖尿病多发的人群,除了定期检查空腹血糖以外,还要注意定期检查餐后血糖。

  要控制餐后血糖,必须了解其正常范围。空腹血糖小于6.1毫摩尔/升为正常,大于7.0毫摩尔/升为糖尿病,介于二者之间为空腹血糖受损。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7.8毫摩尔/升为正常,大于11.1毫摩尔/升为糖尿病,二者之间为糖耐量受损。标准的餐后血糖测量办法,需要做糖耐量试验(OGTT),如果已经高度怀疑为糖尿病,做“馒头餐”试验也行,即吃100克以上的主食以后2小时测血糖。这里说的测量,需要采静脉血。如果是已确诊病人平时监测血糖,可采指血。

  至于监测频率,轻型、用口服药的患者,血糖容易控制,1—2周测一次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即可。如果是长病程的患者,特别是用胰岛素的病人,需要 据血糖随时调整药物剂量,测量就要勤一些。另外,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每天监测3—5次,包括空腹加三餐后,有的人还要加测睡前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监测频率略少,但打胰岛素的病人,应该每天监测空腹和早晚餐后血糖。

  控制餐后高血糖 有效防止糖尿病并发症

  餐后高血糖是中国成人糖代谢异常最常见的亚型,且随年龄增加,该亚型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由于西方人饮食结构以脂肪、蛋白质为主,而亚洲人以碳水化合物为主,不同的饮食结构使不同种群的代谢性风险有所差异,也部分解释了“中国人糖代谢异常分布以餐后升高为主”的原因。

  首先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

  控制餐后高血糖首先需要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饮食干预、体力活动和体重控制,这几点仍是糖尿病控制的基石。究竟什么才是最适宜的饮食结构呢?目前提倡多吃混合饮食及低血糖生成指数(GI)的食物,同时要注意食量的控制。那么,什么是血糖生成指数呢?简单地说,GI是通过单种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升糖效应(以曲线下餐后血糖升高面积表示),对食物进行分类的一种指数。影响GI的因素众多:但也有一定规律。多数淀粉类食物GI较高,如土豆、面包、米饭和谷类等。而纤维含量高的食物,血糖指数较低,如粗杂粮、蔬菜以及某些水果。奶类、豆类等含有一定的蛋白质,血糖生成指数也普遍较低。GI较低的食物在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较慢,因此对血糖的影响较小。观察性研究提示,高GI饮食是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许多研究发现,正确选择低GI饮食结构,可以影响餐后血糖的偏移和减少心血管风险因素。但是,糖尿病患者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还要吃些高GI的食物,此时该如何降低这些食物对餐后血糖的影响呢?答案是采取混合饮食的方法,包括主副搭配、粗细搭配、增加膳食纤维等。另外,还需注意的是食物的烹调方法。例如有的糖尿病患者喜欢喝粥,粥由于加热时间较长,淀粉易分解为葡萄糖,从而比“干的”食物更易升高餐后血糖。煎、炸等烹饪方法也会让食物的热量增加数倍,因此糖尿病患者还应尽多选择煮或清炒的烹饪方法。

  必要时加用药物治疗

  经过非药物治疗餐后,血糖控制仍不满意的患者应及时加用药物治疗。常用的降低餐后血糖的药物包括以下几种:

  1、α-糖苷酶抑制剂,包括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该类药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α-糖苷酶抑制剂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反应,如胃肠胀气,偶有腹泻,该药无全身毒性不良反应,但对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仍慎用。不宜用于有明显消化和吸收障碍的慢性胃肠功能紊乱患者。单独应用该类药不会引起低血糖,但如与磺脲类药物、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合用,仍可发生低血糖,且一旦发生需直接应用葡萄糖、牛奶或蜂蜜,而进食蔗糖或淀粉类食物效果较差。

  2、格列奈类药物,目前国内上市的有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为非磺脲类的胰岛素促泌剂,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具有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该类药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应用(磺脲类除外),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但一般较轻微,给予碳水化合物后较易纠正。有明显肝、肾功能损害者禁用该类药。

  3、胰岛素,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2型糖尿病患者在应用口服药效果不佳或存在口服药使用禁忌时,应及时启动胰岛素治疗。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具有快速吸收、快速达峰、快速恢复基础状态的特点,能较好地控制餐后高血糖。

  4、其他新型药物,如胰淀素(Amylin)类似物、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衍生物等。

  总之,糖尿病患者不仅要监测空腹血糖,也要重视餐后血糖,同时要从饮食、运动及药物各方面进行血糖管理,尽量将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7.8mmol/L以下。只有这样,才能使血糖得到全面控制,有效地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您最近浏览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