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锥切术

(别名:宫颈锥形切除术、子宫颈锥切术)
标签: 开刀

  宫颈锥切术是妇产科切除子宫颈的一种手术,也就是由外向内呈圆锥形的形状切下一部分宫颈组织。它一方面是为了作病理检查,确诊宫颈的病变;另一方面也是切除病变的一种治疗方法。

...[详细][收起]
目录:
基本信息 适应症 不适宜人群 术前 手术过程 术后 相关疾病

宫颈锥切术适应症

  1.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多次发现有恶性细胞,阴道镜检查无异常,宫颈活检或分段诊刮颈管阴性者,应作宫颈锥切进一步确诊。 2.宫颈活检已确诊是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HSIL,包括CINII-III,宫颈原位癌),宫颈原位腺癌,显微镜下发现有宫颈癌微小浸润(宫颈癌Ia1),为了确定手术范围,可以先作宫颈锥切,切下宫颈组织作进一步的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程度,指导手术范围的选择。 3.怀疑宫颈腺癌,但宫颈活检或刮颈管阴性者。 4.慢性宫颈炎患者宫颈肥大、增生、外翻者,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可作小范围宫颈锥切术治疗。

宫颈锥切术不适宜人群

  1、急性生殖道感染、性传播疾病、宫颈浸润癌、生殖道畸形。    2、有血液病、严重出血倾向者。

宫颈锥切术术前

宫颈锥切术注意事项:

  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多次发现有恶性细胞,阴道镜检查无异常,宫颈活检或分段诊刮颈管阴性者,应作宫颈锥切进一步确诊。

  宫颈活检已确诊是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HSIL,包括CINII-III,宫颈原位癌),宫颈原位腺癌,显微镜下发现有宫颈癌微小浸润(宫颈癌Ia1),为了确定手术范围,可以先作宫颈锥切,切下宫颈组织作进一步的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程度,指导手术范围的选择。

  怀疑宫颈腺癌,但宫颈活检或刮颈管阴性者。

  慢性宫颈炎患者宫颈肥大增生、外翻者,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可作小范围宫颈锥切术治疗。

宫颈锥切术术前准备:
月经净后3~7d手术,避免月经前手术。检查白带、宫颈刮片、必要时宫颈活检,血常规包括血小板,出血、凝血时间。术前3d以0.05%氯己定(洗必泰)液灌洗或擦洗阴道、宫颈,每日1次。

宫颈锥切术手术过程

  • 第1步

    常规消毒外阴,阴道及宫颈,铺消毒巾。阴道拉钩暴露宫颈,以复方碘溶液,涂整个宫颈,明确病灶范围。用鼠齿钳夹宫颈部碘不着色区,并轻轻向下牵引。金属导尿管插入膀胱,以测定膀胱底下缘的境界。子宫颈病灶外0.3~0.5cm处,用手术刀以垂直方向做一环形切口。

  • 第2步

    向内倾斜30°~40°,逐渐向宫颈深部做锥形切除。

  • 第3步

    注意锥尖朝向宫颈内口,方向不得偏斜,使颈管组织完整地呈锥形切下。

  • 第4步

    一般锥形底宽2~3cm,锥高2.5cm左右,但不应超过子宫颈内口。宫颈创面如有出血点,可用3-0肠线扎结或电烙止血,用纱布填塞局部,24h后取出。

  • 第5步

    宫颈成形缝合。

宫颈锥切术术后

宫颈锥切术并发症:

  1. 手术后出血。手术后即时出血都是因为手术时止血不善。手术后继发性出血往往发生于手术后5~12天,多见于深部切除病变以及合并感染者。可根据出血的多寡采用纱布压迫、冷冻、电烧、重新缝合,偶尔需切除子宫子宫穿孔或子宫颈穿孔,虽极为少见,但一发生可能要将子宫切除。   

  2. 手术后盆腔感染,需用抗生素治疗。

  3. 子宫颈狭窄。约有1~5%的发生率,文献报道,宫颈粘连的发生率与患者年龄超过50岁及锥切深度超过2cm有关,患者可出现痛经、月经潴留、以致闭经或月经期出现棕色或黑色阴道点滴出血。宫颈粘连的患者可采用子宫颈扩张器扩张宫颈。


宫颈锥切术术后护理:

  1. 应用抗生素及止血药,以预防感染和出血。 术后创面可有少许血性分泌物,不需处理。若渗血较多可用明胶海绵,止血粉或纱布压迫止血,必要时可以缝扎。

  2. 一般术后5~6周创面为黏膜覆盖,此时可用子宫探针探宫颈管。若发现宫颈管狭窄,可用小号扩张器扩张,以利月经通畅。

  3. 术后三个月来复查HPV、防癌涂片阴道镜检查。只要各项检查正常则半年后再检查一次。每半年一次共六次。若仍正常则可以一年复查一次。共检查8年。没问题则可放心了。前两年没有复发最重要。


了解更多就诊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