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怎样治疗?
向您详细介绍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治疗方法,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应该吃什么药。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诊疗知识
就诊科室: 脑外科 治疗费用: 市三甲医院约(8000 —— 10000元) 治愈率: 治疗周期: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一般治疗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西医治疗
一、治疗
1.治疗
目前,对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治疗意见已基本一致,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即应施行手术治疗,而且首选的方法是钻孔引流。因此,即使病人年老病笃,亦需尽力救治,甚至进行床旁椎颅引流,只要治疗及时,常能转危为安。现存的问题主要是术后血肿复发率仍有3.7%~38%。
钻孔或锥孔冲洗引流术:根据血肿的部位和大小选择前后两孔(一高一低)。也有临床研究证明单孔钻孔冲洗引流术与双孔钻孔冲洗引流术的疗效基本相同,故不少临床医生采用单孔钻孔冲洗引流术。于局麻下,先于前份行颅骨钻孔或采用颅锥锥孔,进入血肿腔后即有陈血及棕褐色碎血块流出,然后用硅胶管或8号尿管小心放入囊腔,长度不能超过血肿腔半径,进一步引流液态血肿。同样方法于较低处(后份)再钻孔或锥孔引流,放入导管,继而通过两个导管,用生理盐水轻轻反复冲洗,直至冲洗液变清为止。术毕,将两引流管分别另行头皮刺孔引出颅外,接灭菌密封引流袋。高位的引流管排气,低位的排液,约3~5天拔除。有人采用单纯锥颅冲洗术,可在床旁直接经头皮锥颅,排出陈血,用生理盐水冲洗至清亮,每隔3~4天重复锥颅冲洗,一般2~4次左右,在CT监测下证实脑受压解除、中线结构复位后为止。
前囟侧角硬脑膜下穿刺术:小儿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前囟未闭者,可经前囟行硬膜下穿刺抽吸积血。选用针尖斜面较短的肌肉针头,经前囟外侧角采用45度角斜行穿向额或顶硬膜下,进针0.5~1.0cm即有棕褐色液体抽出,每次抽出量以15~20ml为宜。若为双侧应左右交替穿刺,抽出血液常逐日变淡,血肿体积亦随之减小,如有鲜血抽出和(或)血肿不见缩小,则需改行剖开术。
骨瓣开颅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适用于包膜较肥厚或已有钙化的慢性硬膜下血肿。开颅方法已如前述,掀开骨瓣后,可见青紫增厚的硬脑膜。先切开一小孔,缓缓排出积血,待颅内压稍降后瓣状切开硬膜及紧贴其下的血肿外膜,一并翻开可以减少渗血。血肿内膜与蛛网膜多无愈着,易于分离,应予切除,但不能用力牵拉,以免撕破内外膜交界缘,该处容易出血,可在近缘0.5cm处剪断。术毕,妥善止血,分层缝合硬脑膜及头皮各层、血肿腔置管引流3~5天。对双侧血肿应分期分侧手术。
2.术后血肿复发的处理
无论是钻孔冲洗引流还是开颅手术切除,都有血肿复发的问题。常见的复发原因有:老年病人脑萎缩,术后脑膨起困难;血肿包膜坚厚,硬膜下腔不能闭合;血肿腔内有血凝块未能彻底清除;新鲜出血而致血肿复发。因此,须注意防范,术后宜采用头低位、卧向患侧,多饮水,不用强力脱水药,必要时适当补充低渗液体;对包膜坚厚或有钙化者应施行开颅术予以切除;血肿腔内有固态凝血块时,或有新鲜出血时,应采用骨瓣或窗开颅,彻底清除。术后引流管高位排气,低位排液,均外接封闭式引流瓶(袋),同时经腰穿或脑室注入生理盐水;术后残腔积液、积气的吸收和脑组织膨起需时10~20天,故应作动态的CT观察,如果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即使硬膜下仍有积液,亦不必急于再次手术。
二、预后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疗效较好,80%的患者能恢复正常的神经功能,如无其他并发症,预后多较良好。患者治疗时的神经功能状态与预后密切相关。
医院医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