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疾病百科 > 疾病症状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

(喂养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简介

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用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原有程度。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但为了顺利推广母乳喂养也应引起重视。

母乳性黄疸基本知识

母乳性黄疸诊疗知识

母乳性黄疸去医院必看

  • 最佳就诊时间: 无特殊,尽快就诊 [详细]
  • 就诊时长: 初诊预留1天,复诊每次预留半天 [详细]
  • 复诊频率/治疗周期: 门诊治疗:每周复诊至黄疸消失后,不适随诊。 严重者需入院治疗黄疸缓解后转门诊治疗。 [详细]
  • 就诊前准备: 无特殊要求,注意休息。 [详细]

相关文章 更多

母乳性黄疸怎么办,如何治疗?

顾名思义,吃母乳的新生儿发生的黄疸被称为母乳性黄疸,它是一种特殊的病理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对宝宝有什么影响

母乳性黄疸可能导致轻度母乳性黄疸、暂时性贫血、肝功能损害、生长发育迟缓和神经发育受损等风险。

母乳性黄疸症状

母乳性黄疸的症状包括皮肤和眼白变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以及粪便颜色浅黄,若症状持续不缓解,建议及时就医。

如何治疗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的治疗可采取暂停母乳喂养、光疗、新生儿换血疗法、肝脏酶诱导剂治疗。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母乳性黄疸是什么

母乳性黄疸是指母乳喂养的婴儿在出生后数天至数周内出现的一种高胆红素血症。

更多母乳性黄疸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