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红蛋白

  肌红蛋白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其分子结果与血红蛋白相似,具有在肌细胞内转运和贮存氧的功能。人体心肌骨骼肌内含有大量肌红蛋白,正常人的血液中很少,主要由肾脏代谢并排泄。当心肌或横纹肌有损伤时,肌红蛋白便释放入血中,血清中的肌红蛋白即可明显升高。

...[详细][收起]
目录:
基本信息 注意事项 指标结果解读 相关疾病 相关症状 检查作用 检查过程

肌红蛋白注意事项

  一、抽血前的注意事项

  1、抽血前一天不吃过于油腻、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饮酒。血液中的酒精成分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

  2、体检前一天的晚八时以后,应开始禁食12小时,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3、抽血时应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惧造成血管的收缩,增加采血的困难。

  二、抽血后应注意

  1、抽血后,需在针孔处进行局部按压3-5分钟,进行止血。注意:不要揉,以免造成皮下血肿。

  2、按压时间应充分。各人的凝血时间有差异,有的人需要稍长的时间方可凝血。所以当皮肤表层看似未出血就马上停止压迫,可能会因未完全止血,而使血液渗至皮下造成青淤。因此按压时间长些,才能完全止血。如有出血倾向,更应延长按压时间。

  3、抽血后出现晕针症状如:头晕、眼花、乏力等应立即平卧、饮少量糖水,待症状缓解后再进行体检。

  4、若局部出现淤血,24小时后用温热毛巾湿敷,可促进吸收。

  三、检验前请告知医生近期用药情况及特殊生理改变。

  四、分离血清送检,标本切忌溶血。

  五、注意术前癌胚抗原升高者,应定时复查。术后6周第一次复查;3年内每3个月1次,3~5年内每半年1次;5年后每年1次,若发现升高,提示复发或转移,且血清癌胚抗原在出现症状及体征前3~12个月即已升高。

肌红蛋白指标解读结果

正常值:
男性19~92μg/L;女性12~76μg/L。
注:各实验室根据试验方法不同应有不同的参考值。

高于正常值:
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急性肌损伤、肌营养不良、肌萎缩、多发性肌炎、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和长期休克等。在心肌梗死后1.5h即可增高,但1~2d内即恢复正常。
  血、尿中肌红蛋白均升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心肌病、肌疾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重症肌无力)等。
  (1)血中升高:甲状腺功能减低症、高醛固酮血症、肾功能不全、恶性高热以及剧烈运动后等。
  (2)尿中升高:卟啉病、血红蛋白尿症、血尿等。

低于正常值:
暂无相关资料

肌红蛋白检查作用

1.Mb是一种氧结合蛋白,广泛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约占肌肉中所有蛋白的2%。Mb分子量小,仅l7.8kD,小于CK-MB(84kD),更小于乳酸脱氢酶(134kD),且位于细胞质内,从病理生理学角度讲,心脏标志物出现早晚与分子大小及在细胞中存在部位有关。标志物分子量越小,越容易透过细胞间隙至血液,细胞质内高浓度物质比核内或线粒体内物质及结构蛋白更早在血中出现。因此Mb在心肌损伤时,出现较早,到目前为止,肌红蛋白是急性心梗(AMI)发生后最早的可测心肌损伤标志物。 2.当AMI患者发作后细胞质中Mb释放入血,2h即升高,6~9h达高峰,24~36h恢复至正常水平。Mb的阴性预测价值为100%。在胸痛发作2~12h内,如Mb阴性可排除急性心肌梗死。Mb结合心电图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有效率。从单独使用心电图的62%提高至82%。溶栓治疗成功者,Mb浓度可在溶栓后2h明显下降。 3.临床上除急性心肌梗死以外,开胸手术、过度体育锻炼、骨骼肌创伤、进行性肌萎缩、休克、严重肾衰、肌内注射时血清Mb都会升高,因此Mb临床应用的主要问题是特异性不高,为60%~95%,特别是在早期心电图和其他标志物都未变化时,单凭Mb决定是否使用溶栓疗法有一定的风险。

肌红蛋白检查过程

1 免疫学方法:制造受试者血红蛋白的抗体,抽取部分受试者的血液,和制作好的抗体混合,看沉淀数量占总血量的体积比例。

2  化学发光法:用化学物质标志血红蛋白,通过显微镜观察记录,计算发光物占总血量的比例。